这一天听了三十个孩子读文章,围绕读书的话题跟他们聊天。下面这个男孩儿给我留下印象最深,读书声情并茂,讲故事绘声绘色,尤其钟爱红军题材的书籍。我很好奇,在他的同龄人沉迷各类童话、玄幻等故事的时候,他喜爱的是离他那么遥远的一类书。他说二年级的时候从哥哥那看到讲红军的故事书,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因为热爱读书,在农村的孩子里,他的语言表达以及朗读能力都显得很出众,我告诉他,除了红军题材还有很多好看的书,都去看看吧,他会更喜欢读书的。
我小时候家里没有很多书,所有能拿到的都读,不管大人的还是孩子的。最喜欢泡在堂妹家,她的书多却并不爱读,我便读了再讲给她听。《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国神话故事》《历史逸闻趣事》那许多经典像种子一样种在心里,在后来长长久久的日子中,遇到点儿阳光雨露就发芽抽枝,茁长成长。有没有结出漂亮的果子都不重要,只是觉得生命里一片欣欣向荣,厚重而强壮的支撑。
大约是自身体会较深,多年的教师生涯,最希望学生多读书,为了让娃娃们爱上读书也费尽了心机。现在身边是一群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跟他们谈得最多的仍然是怎么让孩子们爱上读书。
如果可以,我还是愿意用兴趣来为孩子打开一扇读书之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读书上,这是伪命题。古往今来,大凡热爱读书的人,好像从来没有认为读书是一种痛苦。头悬梁锥刺股也是因为太过热爱读书,生怕一个打盹都荒废了时光,才对自己痛下狠手。当然,你要从一个专业领域研究创新出成果来,又是另一种说法了,可是因为热爱,多少苦你也是愿意吃的。
回到引导孩子读书上,你绝不能用我妹妹给妞妞买书的方法,过后还瞪着无辜的大眼睛问我:“我给她买了作文书,她也不爱读啊!”没错,那种无用的书我也不爱读。把孩子带到新华书店去,让她自己选。
为什么大人不挑食,因为买菜的时候都挑的自己爱吃的菜买。为什么孩子不爱读书,因为他看的书,都是家长认为他应该看的书。
有了爱读的书,要保障读书的时间。大林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因为需要完成的学业越来越多。可是无论有多少需要做的作业,书还是要读的。就像不管吃多少大米饭,也只是单一碳水化合物,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还是要从青菜和水果中得来。你可以说它们可多可少,但是不能没有。
我问今天读书的孩子,没有读书时间怎么办?娃娃们说:“挤时间呗,中午,课间,晚上做完作业。”大多数孩子说的比唱的好听。事实上在与电视和手机相比较下,读书缺乏吸引力。我曾经要求家长每晚写读书签条,曾经定期组织读书交流,给孩子们累计读书量,就是让孩子知道:书,是要读的,每天都读,哪怕只有二十分钟。让家长知道:长久地坚持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
输入和输出同样重要。读书伊始,我对孩子们没有过高的要求,读就完了,强调对量的积累。完成厚积薄发的前者。然而作为老师这还远远不够,要教会孩子将书中的精华内化到自己的图式中。可以是读书交流会、可以是讲故事、可以好书推荐、可以是完成一个绘本、也可以是一篇篇文章……冯唐读史的方法很有意思,据说冯唐初一发下宏愿读完《二十四史》,当然对于十多岁的孩子读完4000多万字不太现实,但是也真的读下了三分之一。冯唐读史书是当成练习题的,读的时候想象自己就是那一朝一代皇帝,只要书中出现大臣上奏的内容就停下来,遮住书页,想想自己会做什么决定,然后和书上的记述对照。这种方法让他主动思考历史,深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得失,也训练了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读书的路上不分老少,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或是多向信息的演绎,或者将纯粹的知识获取变为技能上的操练。那时,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阅过的人,才凑成完整的人生。
承承给大林的书铺满了一床,《查理九世》是我曾经不愿意让学生读的一类书。但是,它也是目前校园里最流行的一类书,存在即合理。看到大林激动地不行,我也跟着无比开心。曾经跟小强聊书,一直聊到金瓶梅,他一脸得意:“那是我的启蒙读物!”如今看着朋友圈他不断更新着自己读的书,越来越丰富的读书史和越来越厚重的人生大约还要叩谢当年的一部《金瓶梅》。
真希望大林和那许许多多多的孩子都能爱上读书,人生路漫漫,能一直一直陪他们终老的,除了良人,还有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