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是一种能力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才有了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研究能力”这个概念。和同学们相比,连最初到问题如何提出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如何就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提出假设、寻找资料、小心求证、归纳展现及最后的加以应用。
当你感觉到自己和别人具有说不出到差距到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能力的欠缺类。
今天的主题是:对于孩子们的成长,“研究”能力何时、如何引入,让他们不会再出现一种根本上的能力缺乏呢?
## 为什么提出
在朋友圈晒娃的文化下,不难发现每个家长都在按自己的理解在培养孩子,究竟哪种理解更具备前瞻性呢?孩子们在不同的理解下,被培养出来的能力又有什么区别呢?
让我们简单的从家长们展示成果分析:国内的家长们更多的是展出出单件的绘画作品或者高分的试卷。相比之下,国外的家长们晒娃的重点会是比较综合的作品或者某些很高大上名称的比赛奖杯。
以自己身边了解的情况说明一下:
### 国内
一位虎妈亮出的孩子在学而思数学的成绩、一位老爸则把孩子参加英语比赛、管乐队等照片不断展示、学校的老师要求低年级背诵内容包括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家长们纷纷比较自己孩子和别家孩子的背书能力。
### 国外
一位父亲展示了孩子关于大气的研究报告、另外一名家长让孩子参加的竞赛则是如何降低替绵羊采毛时绵羊的不舒适感、学校的成果展是孩子们作出的不同主题的作品,作品本身的对错并不是老师、家长们关注。
暂时不谈论国内外对于教育的理解孰对孰错,更核心的区别在于教育是否具备综合性,是否以一个项目为目标。当以项目开展的时候,问题就会自然而然的变得开发,孩子们是否拥有“研究”能力则成了一个关键的要素了。
## “研究”能力是教育根本的一种表现方式
对于复杂的项目,“研究”能力是关键。但是对于教育而言,以项目为方式只是众多形式中的一种,为什么要对“研究”能力如此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