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野兽出没的地方
英文名: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读者对象:4-8岁
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那天晚上,麦克斯穿上狼外套在家里撒野。
妈妈叫他:“你这个野兽!”麦克斯却说:“我要吃了你!”妈妈不给他吃晚饭,让他去睡觉。
那天晚上,麦克斯的房间里长出一片树林,大海上漂来了一只“麦克斯”号小船。他扬帆起航,过了几乎一整年,去到野兽出没的地方。当他来到野兽出没的地方,它们发出了可怕的吼声,露出可怕的牙齿,亮出可怕的眼睛,伸出可怕的爪子。“定!”他对它们施了魔法一盯 着它们
绘本背后的故事
1963年,《野兽出没的地方》刚出版时曾经遭寻过人们的猛烈抨击。大人们不安,是因为他们怕书里那些青面獠牙的野兽吓到孩子,会让孩子们做噩梦。他们怕叛逆的小主人公和野兽成为孩子们潜在的暴力示范。2002 年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得主艾登·钱伯斯就说:在英国,读者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接受这本书,因为他们认为这本书会吓坏了孩子。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这本图画书不但没有吓坏孩子,反而畅销不衰,而且大人们慢慢地也喜欢起它来了。
艾登·钱伯斯说:“因为这本书,图画书成年了。”彼得·亨特在《儿童文学》里说,这本书是20世纪最成功的图画书之一。朱迪思·希尔曼在 饭《发现儿童文学》里说,它开拓了现代童年的意义。至于莫里斯·桑达克本人,更是声誉鹊起,塞尔马·莱恩斯在《莫里斯·桑达克的艺术》里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再没有比莫里斯·桑达克更有名的童书画家了。约翰.洛威汤森在《英语儿童文学史纲》里也说,莫里斯·桑达克是图画书创始百多年来最伟大的创作者。
现在,这本书被形容为“美国第一本承认孩子具有强烈情感的图画书”。莫里斯·桑达克在这本书里,用野兽Wild Things这个词,如果直译应该是“野东西” 作为意象,赤裸裸地表达了麦克斯内心世界的强烈情绪,是愤怒的升华。
麦克斯因为遭到妈妈的惩罚,便开始用自己狂野的幻想来进行反抗、来发泄。在野兽出没的地方,他不再是一个弱者了,他成了一个发号施令的野兽之王,成了一个征服者、支配者。他命令野兽对月狂舞,还以牙还牙,不许野兽们吃晚饭就去睡觉。正是通过这种幻想中的权力,使得麦克斯的负面情绪得到了安抚。
莫里斯·桑达克把这本书看成是孩子们玩的一个游戏,相信这样的游戏可以平衡孩子们的一些不必要的恐惧,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这部作品:“用来挑战属于童年的个可怕的现实 :当孩子恐惧、愤怒、痛恨和受挫折时感受到的无助 所有这些情绪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他们认为那是难以控制的危险的力量。为了征服它们,孩子们就求助于幻想。在想象的世界中那些令人不安的情绪得到解决,直到他们满意为止。通过幻想,麦克斯消解了对妈妈的愤怒,然后困倦、饥饿和心平气和地返回到真实的世界里....正是通过幻想,孩子们完成了宣泄。这是他们驯服‘野兽’的最好方法。”
其实,莫里斯·桑达克一直都在探索童年时代的心理恐惧和渴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三部曲”(《野兽出没的地方》《厨房之夜狂想曲》和《在那遥远的地方》)都是“同一主题的变化:孩子如何掌握各种感觉 气愤、无聊、恐惧、挫败、嫉妒--并设法接受人生的事实”。这种探家在《野兽出没的地方》里达到了一个巅峰。
深入了解绘本细节
《野兽出没的地方》被人们讨论最多的,可能就是它画面大小的变化了。第一个画面,只有一张明信片大小,四周是一圈宽阔的留白,这暗示麦克斯受到了压抑。
为什么说麦克斯受到了压抑呢?你看,左面的一行文字是“那天晚上,麦克斯穿上狼外套在家里撒野”,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是从“那天晚上”开始的,不是泛指的“有一天” ,而是特指的“那天”一 那一天的白天, 在麦克斯身上一定发生了许多让他愤怒的麻烦事,不然他就不会穿上狼外套,往墙上钉钉子了。
本来就压抑,再被妈妈一骂,麦克斯的情绪坏到了极点,到了第四个画面,麦克斯开始用幻想发泄自己的愤怒,让卧室里长出了一片树林。
这时,画面要比前面大出了许多。后面随着他想象力的膨胀,画面急剧地扩张第六个画面, 就是麦克斯背对着我们的那个画面,画面占据了一整页。
第七个画面,麦克斯坐船出海,画面超出了一页。第九个画面,当他抵达了那个群魔乱舞的幻想之国时,画面已经占据了整整两个页面。这还不够,这还不是高潮,真正的高潮是第12、13、14那三个跨页画面,没有文字,幻想彻底地凌驾于现实之上,麦克斯成了野兽之王。
等狂野骚动结束之后,故事又倒了回去,于是画面开始慢慢缩小。
不过,回程要快得多,画面也比来程好看要减少了好几张。当麦克斯回到自己的卧室时,森林已经消失了,晚饭正摆在桌子上等着他。
翻过这一页,是一页没有画面的空白页,上面只写着一行字:“还热着呢”这是故事的最后一页,这一页空白页引起了不少讨论,有一种观点认为,它与前面四周的留白代表的都是现实世界。
其实,书里还出现了爸爸的形象。你发现了没有,整本书里出现了那么多野兽,但只有一只野兽长着一一双人脚。对,就是封面上那个坐在地上打盹儿的牛头怪兽。为什么说它是麦克斯的父亲呢?你看,当麦克斯和野兽们在森林里大游行时,他是骑在谁的身上?没错,正是骑在这只牛头怪的肩膀上。一个孩子,只会骑在自已爸爸的身上。那么,麦克斯的爸爸为什么会出现在野兽出没的地方呢?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麦克斯幻想的产物。因为这趟冒险的旅程,虽然都是麦克斯幻想出来的,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幼儿, 和那么多怪兽在一起,会害怕,但有爸陪伴在身边,他就什么都不怕了。还有就是月亮。第三个画面,就是麦克斯遭到妈妈的惩罚,被关进卧室的那一个画面,窗外的月亮石一牙残月,而当他和野兽们冲着月亮膜拜吼叫的时候,月亮已经变成了满月。如果说这个月圆之夜是麦克斯的幻想,那么又如何解释倒数第三页的那一轮满月呢--这时,麦克斯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卧室,也就是现实世界。人们不禁要问了,如果这趟野兽国之旅从头至尾都是麦克斯幻想出来的,那怎么会发生这种时间的变化呢?这不过是在个晚上发生的事情。
在儿童文学中,尤其是这些面向低幼读者的图画书,有一个永恒的主题—“爱”,《野兽国》亦是如此。总而言之,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野兽国,我们可以在那个地方为所欲为,做自己的主人,不理一切的烦嚣。我们在这个自己创造出来的国度里肆意行走。发泄我们的悲伤和怒火,可是那里终究不是我们的家,当发泄完了,静下心来才会发现父母才是最爱我们的人,家才是我们最温暖的归宿。虽然我们会受到父母的管束和责备,但父母永远深爱着我们,会原谅我们的错误。当我们在外面的大千世界里经历了挫折和痛苦,不妨回到父母的怀抱,那里永远是我们最温馨的港湾。
而在一个过度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今天,我们能从心底去认同一下孩子们不同生活阶段的喜怒哀乐和自我排解负面情绪的渠道吗?我们能接受和理解他们常常叛逆的思维方式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既然是孩子们向往和乐意做的事,一定也是我们小时候愿意的。每一个深爱孩子的父母,也有被孩子讨厌的瞬间;每一个可爱的孩子,也有被妈妈讨厌的瞬间。尊重孩子,尊重他的好,也要尊重他的“坏”。我们不要轻视童年时代的恐惧与不安,它们将伴随人的一生;不要低估孩子们的洞察力,他们什么都知道—这是莫里斯•桑达克对我们的提醒。
关于作者
莫里斯·桑达克
1928年6月10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父母都是犹太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自波兰移民到美国。虽然他在美国长大,但据他称自己的童年“克满了波兰 乡村回忆的色彩,虽然我从没有亲身经历过,但移民过来的父母将那种真实的感受令人信服地传递给了我”。童年的经验成了 他创作的灵感之泉。“童年对我来说有一种无穷无尽的魅力和吸引力。他说,“如果我有不寻常的天赋,并不是我画或写得比别人好一我从不如此自欺。 其实是我会记得别人不记得的事物:声音、感觉和意象重年 某些特定时刻的情感特质。”他喜欢画画,上中学时,他的绘画才能得到了美术老师的肯定。高中毕业之后,他并没有进入美术学校就读, 而是一边白天在一家橱窗展示公司打工, 一边晚上在艺术学生联盟进修写生、油画课程。
1950年,他认识了Harper出版社的编辑厄休拉·诺德斯特罗姆,厄休拉·诺德斯特罗姆把他引入了童书世界。她交给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为马塞尔·艾姆写的《令人惊奇的农场》画插图。稍后,他又获得了与露丝·克劳斯合作的机会,他为她的《一个要挖的洞》画的插图让他崭露头角。露丝·克劳斯是他仰慕的作家之一,他们合作的《一座非常特别的房子》,让他在1954 年赢得了第一个凯迪克奖银奖。后来的几年里,他与塞斯利·乔斯林合作的《亲爱的,你说什么》、与珍妮丝·梅·奥黛莉合作的《跳月的精灵》、与埃尔斯·霍姆伦德·米纳里克合作的《小熊来访》、与夏洛特·佐罗托合作的《兔子先生,帮帮忙好吗?》,分别荻得了1959年、1960年、 1962年和1963年凯迪克奖银奖。
然而,真正让他一举成名的,还是他自写自画的《野兽出没的地方》,这部作品获得了1964年凯迪克奖金奖。《野兽出没的地方》,再加上获得1971年凯迪克奖银奖的《厨房之夜狂想曲》和获得1982年凯迪克奖银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被莫里斯·桑达克自己称为‘三部曲”。他非凡的艺术成就受到全世界瞩目,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因为他在图画书领域的特殊贡献,他获得了1970 年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2003 年,他还获得了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纪念奖。
[中]彭懿 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接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