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跑步听的两集罗辑思维,一讲巨婴,二讲有效行动,脑子里兜兜转转间,忽然蹦出前两天和小鬼的一次对话:你为什么喜欢回奶奶家或外婆家?回答一针见血:要什么,就有什么。
武志红的这本<巨婴国>,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其中用大量心理咨询实例解释婴儿和巨婴都有的三个基本心理特征:共生、全能自恋和偏执分裂。
所谓共生:就是成年人无法独自生存,无生活能力,极度依赖他人;
所谓全能自恋:唯我独尊,所有需求都要满足,且马上;
所谓偏执分裂:需求无法满足时,无法容忍,产生极度暴躁情绪和过激行为。
好犀利。
我的观点:
1. 巨婴,就是依赖;生活上,情感上的双重依赖。
体现在妈宝男,体现在中国式相亲包办;还有前段日子挺火的春节自救指南:七大姑八大姨的七嘴八舌,父母的催婚催子催工作,“你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而且是”在爱的名义下”。
2. 独生子女加剧这种依赖。
有一幅画很现实,很残酷:
这就是当下两代独生的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孩子“要什么,就有什么”;但孩子在承载六个成年人的资源外,也承载了所有的期待。
有个采访:"这个家庭挺有意思,宝宝一个人在前面跑,后面三个老人追着,再后面是我们这些姨妈、舅舅追着,形成了一个梯队往前跑。"
真累!
老妈常常告诉我,当年家里七八个孩子,外婆没法带,就得自己学着做很多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是你还全能自恋、还偏执分裂,估计不得掐死也得被赶出家门。
那怎么办?
巨婴在现实中的体现就是:爱完美,爱幻想,不爱行动,要打败巨婴心理,请行动。
学习婴儿的本能:先开始爬,爬着爬着,咦就会走了;走着走着,咦跑起来了。
茫茫森林,没有地图的情况下,有经验的行者会辨别水声的方向,找到水流而得救,因为水流通向大河,通往大海。会走冤枉路,但不走回头路,绝对有效,这就是罗辑思维中提到的有效行动法则:放弃对这个世界完美的想象,直接付诸于行动。
小呼吁:
父母:请理解
亲戚:请尊重
孩子:请相信
独生的子女,独立的人生
温和的坚定,走自己的路
巨婴,行动起来。(包括我们自己)
插播下小鬼独立睡觉记:
第一天:半夜哭着睡过来;
第二天:半夜告诉我们睡过来;
第三/四天:不知道什么时候睡过来;
今晚第五天:还会过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