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朋友聊天,说起孩子,说起我给女儿买绘本,教她读古诗,朋友嗤之以鼻,说你这学文的妈妈是不一样,整那些玩意儿啥用,她那么小点懂个啥呀,这么大的孩子正是玩的时候,玩好就行,我儿子天天随便看动画片,随便出去疯跑……噼里啪啦,她说了一大堆,让我觉得我好像是后妈。
一开始我试图劝她,跟她说多给孩子看绘本真的好过看《熊出没》,教孩子读古诗也不意味着把她整天把她圈在屋里让她摇头晃脑地背而不让她出去疯跑。后来我觉得没有意义,每个妈妈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每个家庭也不一样,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方式也必然各有千秋,我给孩子读绘本、教她背古诗也不一定就对,我为啥非要跟她争出来个里表呢?最后我俩的对话以她的一句“你可真能整景儿”结束。
用朋友的话说,古诗那东西这么小的孩子肯定不理解,我们都是上了学之后一首诗学好几节课才理解的,现在强制孩子背有什么意义,多痛苦。
可是我不觉得这样,首先我没觉得小时候背古诗、学古文有什么痛苦的,其次我教孩子背古诗也没有指望她能够理解,我只是觉得,孩子终归是要学说话的,学背古诗不是应该比学“熊大你这个笨蛋”好很多吗?就像,如果可以选择,你是希望孩子小时候听听舒伯特,听听昆曲,还是让他听“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这种神曲?
前几天教女儿背《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忽然觉得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整首诗的意境便全在脑海里出现了,反倒有些不理解当年学这首诗的时候为什么老师要浪费两个课时。
后来想想,觉得可能是这些古诗记下来之后,在心里生了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就像你看到春天盛开的桃花,突然心里就明白了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像夏日在公园看到一池荷花,蜻蜓轻盈地落在上面,你就会一下想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就像秋天的雨后,走在小路上,你忽然就感受到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就像冬天的早上,推门看见落满雪的世界,你就会理解什么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最初接触那些诗词时,它们或许是看不懂的画面,但是有一天,你遇到了你曾熟读过的那些风景,或者经历了那些你熟读过的心情,那些诗词,是会穿越千年,迎面走来,切合你眼前的景色与心情。而不至于让你只会用“天啊,真美啊”“太郁闷了”等等来表达。
好诗都是音韵和谐、字句铿锵的,是语言的精粹。小时候,记忆里的声音,对精神世界是有影响的。诗歌,哪怕不明白意思,只是音韵,让他听着、学着、背着,都比读背些粗鄙词句要好些。至于担心孩子读不懂,就更没有必要了,古诗中有很多只一读就会懂的,并不比日常语言难道哪去,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女儿最早会背的一首诗,虽然她未必懂得什么是“故乡”,但是她会在月亮升起的时候告诉我,妈妈月亮升起来了,举头望明月。我觉得这就足够了。孩子背古诗,未解其意是一定的,但是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体会到汉语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这是童子功,没有几年的阅读基础是难以达成的,这完全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日后的写作和讲演。彻底吸收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待到一定的年纪,诗中蕴藏的情感自然会浮出水面。
女儿刚满两周岁时,正是记忆力非常强大的、语言发展突飞猛进的时候,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比起朋友家孩子去背广告词,我更愿意多花一些时间,让她在轻松的重复里,自然而然地学会背诵诗歌。
我不知道培养女儿读绘本、背古诗这个习惯,到底会对她未来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对是错真的需要时间来验证的,也许需要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才能见分晓。所以我没有和朋友争论,也不去劝她,只管自己坚持下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