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一个关于自我成长的文章里面读到好几个观点,关于教育孩子方面的格外留意。比如,教孩子的正确姿势是,父母先自我成长,并且不停的自我成长,这样的教才更有效。
还有一个观点,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从娃娃抓起,更重要的是什么?也就是最少必要知识是什么呢?先培养审美。
而培养审美,从哪里开始,不断的让他见识到什么是更好的。
单单是这几个观点,也够我反复的去琢磨,怎么才能更好的在现实生活中用到。
直到最近听一个讲座。这让我想到了之前的困惑,市面上林林总总的早教机构所灌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这个有一个关键的点:起跑线的定义。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起跑线到底是指什么?
作者说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做是在时间轴上的长跑,孩子起跑的速度可能没有那么重要,但起跑线的位置在哪里就非常重要。而父母的思维局限,注意并不是财富,决定了孩子起跑线的位置。
只有父母认识到并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才是关键。
这个课程是张旎在一块听听上的系列课程,我当时毫不犹豫的报名了第二课,这里完全没有打广告的意思,是真觉得好,我始终有自己的选择原则,到底好不好我也要试过了才说,所以我要先听下去再说。
(二)
16年年初的时候,大家都在议论一个话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认知的高墙。特别震撼,震撼之后就开始想有没有办法马上开始来找到并突破这无形的高墙呢?办法就是现在做的,通过写的方式来学习,并记录自己升级的过程。
现在变得喜欢观察,并且在不断的遇到好的书,烂的书,好的课程,烂的课程之后,发现自己选择的能力增强。
在观察的时候总是会多一个角度,比如一个人这样说话,这样的观点,他为什么会这样说,跳出去看,他是受了什么影响,才有这样的做法?发现感知世界的角度又不同了。
不但自己去做到,还同时去想,怎么样和孩子一起做到呢?比如怎么提高孩子的审美呢?从现在意识到了思维认知重要后,怎么培养孩子的呢?
要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因为还是张旎在说我们这一代父母的思维局限的时候提到了玩。我们长大的环境,被教育的环境是有很多局限的。比如总是会替孩子做决定,以爱的名义把我们的孩子困住,不会思考。我们就是这样被教育长大的,也以为这就是对的。
比如最近虽然孩子的课业没有那么重了,但是父母总是会怕这个落后了,那个落后了,再把课余和假期时间来报名很多爱好补习班。把孩子的时间填满了,孩子几乎没有剩下多少时间去玩了。
我们总是觉得闲玩没有教育的目的的玩,不能占用太多学习的时间。
我通过听课又重新认识了玩:
有些人认为玩是学习之后的放松,也可能更糟糕,认为是浪费时间。但是对孩子来说,玩是严肃的事,也很重要。事实上,通过玩,孩子学会了解自己,了解世界,解决问题,表达情感。玩就是孩子的工作。
能引起思考的游戏,都是好游戏。让孩子自己去想,去判断,去承担自己选择的结果,然后自己在重复的过程中总结。
而在孩子玩的过程中,作为父母我们才可能发现孩子的优势和意愿。
(三)
关于审美,发现更好,是否可以理解为父母要自己想办法先去做好自己的审美功课。比如,养育孩子有很多书籍和课程,我们有选择识别出更好的能力吗?也不必气馁一开始没有,不停的开始选就好了,见识多了,就知道什么是更好的。
比如最近通过观察有一个发现,在淘宝上认识一个店主,后来加她的微信,发现她卖东西的姿势很舒服,因为她不仅卖好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她也非常爱学习。除了淘到好的孩子的鞋子衣服之类的来卖之外,还会淘各种好书来分享,如果正好有人也喜欢,就拿去,因为那些书是她自己在用的时候,多拿了一套。大部分是英文书,比如孩子的贴纸游戏书,和故事书。也或许有装的成分,但是我真心喜欢有趣的人,毕竟常年的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装着装着就真成就了自己高逼格的人生。
其实这些都是我陪孩子在看动画片的时候想到的。看动画片也是通过她给自己孩子玩的贴纸书Trolls. 我觉得很有趣,就买回来贴纸书。先和孩子一起补课,把电影反复看上两遍。看这个电影自己也被小精灵的快乐感染了,快乐要自己给,乐观是一种能力。
再回到思维局限上面来,一开始不必着急。从知道了这个概念之后,马上开始学习就已经是在践行了。因为学习是不断重塑大脑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向大脑填充知识。只要开始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了解,一样一样的去带孩子见识,和孩子一起成长探索,就已经走在前行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