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这句话其实是在问我自己。
前不久,自己摸索,初定了三个标签——读书、写作、时间管理(点击蓝字看:思考个人标签和新年战略的过程)。关于读书,就想,今年读个50本吧,看到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目标呢!
那就看吧,看到《跃迁》里古典的一段对话:
有人说:“我要每年读100本书!”
我帮他向上布点:“读100本书的目标是什么?你如何知道自己达到了?”
“这个目标用读书的方式才能达到吗?是不是其他方式也可以?”
这真是当头一棒,我一年读50本书的目的是干嘛?真的想清楚了吗?
没有,没有那就得深入思考啦!
古典在书里提到的WOOP思维心理学,恰恰是个好工具。
所谓WOOP,就是英文wish(愿望)、outcome(结果)、obstacle(障碍)、plan(计划)的首字母缩写,这是一种思维方式。
正好,我可以用这个思维方式来解剖自己的目标。
002
W(愿望):
一年读50本书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
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经验,了解他人的思维,掌握一些生活的技能和方法。
掌握技能方法是为了干嘛?
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创造出一些价值,做有利于社会,他人的事情。
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
这是一个人活着的价值。
总结:为了能够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改变行为,创造价值。
O(结果):
这个结果是检验愿望是否达成的标准,必须是可衡量的,形象的,可见的成果。
那么一年读50本书,怎样就算读完了,有收获了?别人可以以什么来判断你是否达成了目标?有怎样的成果?
系统地输出成文章或者分享,这算是一种检验的方式吧。
但并不见得每一本书,都适合系统地输出。
猫叔说过,好书值得反复阅读,那一年的50本书,也很难做到每一本都反复阅读吧?
所以,对于其中经典的,优质的20本,进行简书输出以及读书营里至少分享一本,这样的结果,就是清晰可见的。
总结:简书发表20篇读书笔记;读书营做一场分享。
O(障碍):
这一部分,是WOOP思维方式中最特别也是最重要的。
正常的计划,不就是我要怎么怎么做吗?为什么要考虑障碍?
因为我们制定的计划常常会被现实的阻碍打破,比如计划每天跑步,遇到下雨天;计划坚持早起,但某天朋友聚会太晚回家;计划每天写文章,却遇到灵感枯竭的时候。
要使得目标得以实现,就要把障碍当做计划中的一部分来考虑。
换句话说,就是在计划中增加“控制点”。
担心自己没有时间?每天要给自己腾出至少一小时的时间,可以一整块,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在一天开始前,就应该计划好。
不知道读什么书?首先,从自己书柜上的书开始,《万万没想到》、《拆掉思维里的墙》、《富爸爸穷爸爸》、《斜杠青年》等等;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从关注的公众号的推荐等进行不断填充。最好的方法是列出待读书单,并做汇总,登记进度。
如何做到真正吸收?每天在简书记录读书感悟,以清单体的形式,将思考的过程体现出来,还需要联系生活,利用拆书的方法,应用起来。
阅读效率低怎么办?阅读也是有相关的方法,通过阅读这方面相关的书籍,进而掌握这方面的技能,提高效率。
怎样利用碎片时间?书要尽量做到随身携带,碎片时间,少看手机,多看书,或者利用微信读书、Kindle等工具。
如何拥有持续的动力?找同伴,读书营就是一个好地方,在这样的氛围中,能更好促使自己养成习惯。将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公布出来,在众人的监督下,更好地督促自己。
P(计划):
根据上述的障碍,制定出下列细则:
平均一个星期读一本书,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看书,每天在简书登记自己今天的阅读感悟,用清单体即可;
在简书列出待读书单,随时填充,更新,包含跟阅读方法相关的书籍(点击蓝字看:2018年待读书单);
如果书太难啃,就借助听书和豆瓣进行理解;
与读书营的老铁互相督促,进行交流和分享;
打造自己的里程碑,阅读10本、20本、30本、40本、50本的时候进行阶段性总结复盘。
003
以上的分析,虽是针对我这一个读书的目标,但其中的WOOP思维心理学是值得借鉴的。这一思维过程包含了以下三个要点:
通过向自己提问,引发思考,特别是“障碍”这一部分;
障碍和计划,其实就是事先做预案,好应对突发情况,这是“If……Then……”的思维方式;
唯有深入思考自己的目标,才能找到意义,才能从内心产生认同感,才能更好地执行。
以上,就是从读书中获得成长技能,应用于生活,改变行动的一个例子。现在可以再次问一问自己,所谓的目标,想清楚了吗?
相关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