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病危时,专门派人去杀死樊哙。樊哙的家人结局也不好,被人人喊打,最终断了传承,也就是“绝后”。樊哙对刘邦忠心耿耿,此时,樊哙正在平叛,没犯错,只因刘邦心血来潮,他就成了阶下囚。
樊哙对刘邦,是真的忠心耿耿。
他们都是沛县人。
刘邦是著名小混混,樊哙是个卖狗肉的屠夫。
他们是患难之交。
当年,刘邦当上亭长,因放走犯人,在芒砀山躲命,经常抢樊哙的狗肉吃。
樊哙没有瞧不起他,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后来,刘邦被吕公看中,娶了吕公的女儿吕雉为妻。
樊哙去吃酒席,意外看中了吕雉的妹妹,便求刘邦撮合,也当了吕家的女婿。
再后来,刘邦起义为沛公,樊哙便跟着他打天下,当了刘邦的随从副官。
《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樊哙立下了赫赫战功。
比如:
- 与司马橺作战,樊哙斩杀15首级,击退敌人;
- 围攻东郡守尉,樊哙杀敌14人,俘虏11人,大获全胜;
- 攻武关到霸上,樊哙斩杀都尉,俘虏146人,降服2900人;
- ……
樊哙出身草莽,没有经过专业的武艺、谋略训练,但在行军打仗中,他鲜有败绩。楚汉争霸时,樊哙对刘邦,还有救命之恩。
如果没有樊哙,可能刘邦早就死于非命。
那么,问题来了。
刘邦到底为何要杀死樊哙?
樊哙及其家人的下场如何?
一句污蔑
樊哙跟着刘邦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可刘邦登基为帝后,却因为一句污蔑,便要杀掉樊哙。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195年。
当时,刘邦病重,有人向刘邦告密,称:“樊哙和吕后串通一气,想要等皇帝百年之后不轨,请皇上造早做提防。”
刘邦一听,大怒,当场把陈平叫来,让他和周勃一起前往樊哙军中,砍下樊哙的头,提头回来复命。
《史记》: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
这个事情很奇怪。
毕竟,樊哙深得刘邦信任。
当年,英布造反,刘邦病重,便直接下令,不准大臣进来。但樊哙带头抗命,直接推开门就闯了进去(排闼直入),刘邦不仅没生气,反而还笑了。
《史记》: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高帝笑而起。
公元前195年,刘邦听闻燕王卢绾叛变,也是当场派樊哙前去讨伐。
这样的信任,非同小可。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刘邦问也不问,就要直接砍掉樊哙?
这事,和刘如意有关。
当时,刘邦非常宠幸戚夫人,还差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樊哙的妻子,是吕雉的妹妹。
他自然拥护太子,对戚夫人这种狐媚惑主的人,也没什么好感。
据史记记载,樊哙被污蔑要杀掉戚夫人和刘如意,才惹了刘邦大怒。
《史记》: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敢杀自己儿子?
刘邦当然不能忍。
可刘邦真的只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吗?
我认为不是。
刘邦为何要杀樊哙?
刘邦杀樊哙,主要目的是敲山震虎。
刘邦下令时,正是病重之际。
他或许已经明显感觉到了吕雉在朝堂中的势力,心中确有忌惮。
但是,他不敢杀吕雉,也舍不得杀吕雉。
- 一方面,吕雉是自己的发妻,有患难之情;
- 另一方面,吕雉的才能有目共睹,能帮他稳住刘家江山。
可樊哙就不一样了,他只是个外姓人,有他没他,大汉差别不大。
于是,刘邦心一狠,直接交代陈平:“去军营传召,斩杀樊哙,提头来见,让周勃代替樊哙的位置。”
可怜樊哙啥也不知道。
他正在军营里苦苦思索,如何去讨伐叛变的燕王卢绾。
听闻陈平来了,他还以为是正常传旨,便只身一人骑马去高台接诏。
此时,后台的武将周勃,突然窜出来,将樊哙当场拿下,锁进囚车。
《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而令绛侯勃代将,将兵定燕反县。
樊哙的结局
樊哙并没有被刘邦杀死。
道理很简单,陈平不敢。
按理说,圣旨已下,陈平必须当场砍下樊哙的脑袋,但是陈平不敢。
有两个原因:
- 第一,刘邦的命令下得毫无征兆。
樊哙与刘邦的关系一向不错,此前也从未听说有诤意。
若是刘邦日后反悔,陈平必然会成为背锅侠。
为了保命,陈平不敢执行圣旨。
- 第二,吕雉护短,刘邦病重。
前文说了,樊哙的妻子,是吕雉的亲妹妹。
吕雉这个人,非常护短。
此时,刘邦已经病重,若是突然去世,吕雉必然手握大权。
陈平若是杀了樊哙,吕雉才不管圣旨,必然先把陈平杀了出气。
最后,陈平想了个好主意,即把樊哙活捉到京师,让刘邦自己处置。
这样一来,不管事态如何发展,陈平都能占个“听从旨意”的名声。
而樊哙,也确实命大。
囚车还在半路上,刘邦的丧钟就敲响了。
此时,陈平内心窃喜,幸好自己没直接砍了樊哙。
为了保住性命,陈平一到长安,就故意做出跌跌撞撞的样子,在刘邦灵前大哭:“您让我就地斩杀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如今已经把他带回来了。”
这番话,看似哭灵,其实是说给活人听的。
而吕雉自然不会杀樊哙。
很快,樊哙就被释放了,爵位也被恢复了。
六年后,樊哙去世,被赐谥号“武”。
《史记》: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不得不说,老天对樊哙还是很照顾的。
若是陈平是个莽夫,接到圣旨,就直接斩杀樊哙,那么樊哙一定会非常懵圈。
毕竟,他对刘邦可从未有过半点反心。
樊哙家人的结局
樊哙去世后,他的妻子吕媭,被姐姐吕雉封为临光侯。
因为姐姐的缘故,吕媭过了很久的风光日子。
只是,她实在不是当官的料。
史书记载,她“用事专权,大臣尽畏之”,即大臣对她深恶痛绝。
《史记》:子伉代侯。而伉母吕须亦为临光侯,高后时用事专权,大臣尽畏之。
樊哙的嫡子,名叫樊伉。
父亲死后,他继承了父亲的侯位。
只是,吕雉去世后,人人喊着杀尽吕家人。
在诛吕的过程中,吕媭和樊伉都相继被杀,舞阳侯的爵位一度空悬好几个月。
幸好,樊哙还有一个庶出的儿子,名叫樊市人。
他躲过了浩劫,最后继承樊哙的爵位。
可惜,樊市人有隐疾,不能生育。
在樊市人之后承继爵位的舞阳侯,都不再是樊哙真正的血脉。
写在最后
作为一个卖狗肉起家的屠夫,樊哙的一生既传奇,又幸运。
前半生,跟着刘邦打了天下,坐拥爵位与富贵。
他对刘邦忠心耿耿,为刘邦平叛异姓王诸侯之乱,活捉韩信、平定楚地、代地、燕地,斩杀将军赵既……
《史记》中有一段话,专门对樊哙战功进行了统计:
“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可以说,在追随刘邦的过程中,刘邦指哪,樊哙打哪,从未有过半句“不”。
可伴君如伴虎。
后半生,樊哙似乎什么也没做错,就直接沦为阶下囚。
好在,刘邦忽然去世,樊哙也因此保住性命。
他在吕雉之前去世,也因此保住晚节。
徐钧评价樊哙:“后党兴戎衅已成,龙髯忽堕幸逃生。不于吕祸身先死,未必终能保令名。”
这话确实中肯。
毕竟,和汉朝其他开国功臣相比,樊哙的结局,已经非常不错了。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