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品学
一开始读此篇,也有“老子这不是提倡愚民以利君王统治么?”这种困惑,后来读南怀瑾大师的解读方有所领悟:民,不是后来所理解的人民,而是所有的人类。不“尚贤”是指不去推崇贤者,因为一旦将贤者放到高处,必然会使其获得更多特权、好处,会造成不公平。而无为,不去选贤,则人人平等。 人们没有过多奢欲,就不会竞争,有才智的人也不敢为乱。
核心观点仍是无为。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我们也会碰到同样的困境:我们希望激励下属努力工作,但如果单独奖励鼓励个别人,常常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甚至导致整体效能的下降,违背了激励制度的目的。运用无为的原则,就是不要过于激进地去奖罚,否则会适得其反。奖罚的目的主要倡导一致的价值观,所以更应该强调奖罚与价值观的关联。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注释
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贵:重视,珍贵。货:财物。
③盗:窃取财物。
④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⑤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⑦敢:进取。
⑧弗为:同“无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道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4.事情不只有一面,还有另一面——“尚贤” 原文: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