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
“万千智慧始于记忆”
科学“照妖镜”下的学习方法
我们都是“不尽职的学习者”
正是感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反复阅读有三大不足:浪费时间,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
荧光笔、下划线和反复阅读
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在2008年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上刊文,他们的一些研究显示,多次与毒相同的课文,人们的理解以及延伸出来的看法啊都是一样的:而另一些研究则表明,重复阅读只有微不足道的好处。这些好处体现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中。第一种是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阅读过学习资料后立刻重新看一遍,另一组则只看一遍学习资料。两组学生看完资料后马上接受测验,念两遍的学生要比念一遍的学生成绩稍好。不过如果把测验的时间延后一些,立刻重复与毒的好处就体现 不出来了,两组人的表现都处于同一水平。第二种情况是让一些学生先阅读资料,几天之后再读一遍。这组进行了间隔阅读的学生,测验成绩就好于那些没有重读的学生。所以,在初次阅读后,间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是有意义的:但是连续多次阅读之时空耗时间。
元认知带来的假象
为什么重复阅读基本没有效果,为什么学生们还愿意用这种方法呢?一方面可能是他们一直在接受糟糕的学习建议。另外,对一段文字越熟悉,越能流畅阅读,就会造成一种假象,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阅读的内容。能背诵课文或课堂笔记并不代表你理解了他们所描述的要义,也不代表你会应用这些内容,更不代表你知道如何把他们合已知联系起来。
以为大学教授问他那些复习很认真,但是考试不理想的学生怎么复习的。他问到:你有没有用每章背后的关键概念测验过自己?在看到诸如“条件刺激”这样的概念时,能不能把定义讲出来,并在写作中用到这个概念?在阅读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把课本中的要点转化成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使者解答这些问题?有没有至少在阅读时候使者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要点?有没有试着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有没有找到课本以外的例子?而学生所有的答案都是没有。那些不给自己出题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都做不到)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学习资料的掌握度。当他们听到一堂讲的非常明白的课,或者是读到一本写得十分透彻的书时候=,他们很轻松地接受了其中的管带你,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不需要再学习了。换言之,他们没有去想什么事自己不知道的。等到考试时候,他们就发现自己想不起关键概念,也不能在出现新问题时灵活运用这些概念。就连最努力的学生也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的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确实是的,我自己的学习生涯就是如此,但是如果毫无基础的情况下,该怎么判断呢?小时候老师就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考试万变不离其宗,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自己,但是今天看来也不一定完全正确。都是靠熟练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的,所以自己几乎是没有时间做别的事,都耗在了学习上。)
知识多不等于学习能力强(太有感触了。说的不就是本人吗?这些知识知识模糊的停留在自己的脑海中,从小到大,假学习。以为自己学过了知道了,但是下一次药说出来时候却真的说不出来,虽然自己学习时候重复度过无数遍,但是要说明的是,如果练习口语发音流利度应该可以反复重复的。)
考试时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话费的心思也多,受益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