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孩子的“磨蹭”
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她无意中提起一件让她感觉很苦恼的事情,那就是孩子写作业太磨蹭。她的儿子正在上小学四年级,孩子每天回到家里,都要边玩手机边看会儿电视,晚饭后也要磨蹭半天才能去写作业,写作业的时候也要一边写、一边玩,每天的作业都要写到十点多,让她很头痛。她也曾训过、骂过,甚至还动手打过,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微乎其微。在她看来,孩子似乎天生就是一个慢性子。现在,她最担心的是,孩子才上小学四年级,写作业就要这么晚,等以后上了初中、高中可怎么办呢?
听了她的述说,我问了她几个问题,第一,他们和孩子的关系怎么样,是否经常拥抱孩子?第二,在她的心目中,孩子有哪些优点?第三,孩子除了每天的学习外,还有哪些兴趣爱好?她对我说,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她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一天不如一天,每次看到孩子那么磨蹭就气不打一处来,恨得牙根直痒痒,有时恨不得掐死他的心都有,还哪会去抱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还比较老实,没有给她在外惹事生非。至于兴趣爱好就更谈不上了,每天作业都勉强写完,还哪有时间去干别的,如果说兴趣的话,一是手机、二是电视,而这两样也是她想让孩子尽量远离的。
我向她分享了我的一些角度:
第一,想让孩子学习好,先要教会孩子正确处理好几类关系,包括与老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等,其中亲子关系的掌控权完全在父母手中,只要父母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并采取一些积极的行动,就很容易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之后才是与学习的关系,在这几类关系中,与学习的关系应该是最简单的,因为它不像其它几类关系一样充满太多的变数。
第二,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他们的天和地,父母如何定位他们,并经由一次次强化让他们相信这样的定位,他们就会很快呈现出这样的生命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坚信孩子是天才、是笨蛋,都是对的,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催眠师。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只要用这个形象来催眠他,让他相信就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这个愿望。
第三,对待孩子的磨蹭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帮助孩子找到快的感觉。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许多家长一定都有过和孩子赛跑或顶脑门儿的体验,家长们故意跑在孩子的后面或故意顶输,会让孩子充满信心和兴趣,会认为自己跑得很快或力量很大,这就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找到好的感觉。在女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早上起床穿衣服也特别慢,主要是因为孩子缺少训练,动作还不够熟练。于是,我和爱人经常和孩子比赛穿衣服,先是分别给小娃娃穿,然后再给自己穿,更多的时候让女儿赢,于是女儿很快就穿得很快了。女儿上一、二年级的时候,算术题算得不是很快,我就经常组织她和妈妈比赛,在小黑板上给她们出同样的题,当她一次次战胜妈妈的时候,她就变得越来越有信心,也算得越来越快。战胜她妈妈之后,组织她与自己比赛,同样数量的题,通过控制秒表,来让她感受到越来越快的感觉。总之,想让孩子快,就要努力去发现他的快,并不断地去用行动证明他的快,你会发现,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快。
二是让孩子尝到尽快写完作业的甜头,而非反复品尝写完作业的苦头。许多孩子之所以写作业慢,或喜欢边写作业边玩,是因为当他们写完作业后,会被父母安排许多额外的作业,比如再背几个单词,再做一篇口算,或再听写一些生字……总之,没完没了的任务,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让孩子反复品味写完作业后的苦头,于是许多孩子会把玩放在前面,或边写边玩。人是追求快乐的动物,特别是孩子上小学阶段,当孩子写完作业后,如果能和孩子共同去做一些孩子喜欢做的游戏,或给孩子讲讲故事,或带孩子看两集他喜欢看的动画片,总之,与孩子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这不仅能够增进亲子间的感情,还能让孩子品尝到快速做完作业的甜头,下次就会更快地完成作业。当孩子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后面的学习就会轻松得多,他也会把学习真正变成他自己的事情。(宏光)
读书有感
今天在群里开始朗读一本新书,《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只是读了译者序和前言,便感慨不已。正所谓天下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本书让父母最终明白,其实对待所谓的叛逆孩子并不是教孩子怎么去做,而是父母从自身找原因,自己就是源头。家庭教育的病因在父母而不在孩子,这本书就是在给父母开“处方”。
在我看来,本书的书名――《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就是在告诉我们,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孩子们的每一个不可爱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是对爱的呼唤和渴求,对理解的需要和期盼。如果孩子出现了所谓叛逆的行为,作为他最亲近的人,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忽略孩子的感受?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是否带着个人偏见去看待孩子的问题?
最后,请和我一起细细品读这样一段话:如果真爱孩子,就陪他一起成长,做个放风筝型的父母,做到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里有分寸,脚下有土地;如果真爱孩子,就远离攀比,做个心平气和的父母,把孩子的错误和失败看作他成长的经历和机会,能够为孩子取得的小小成功发自内心的感到自豪;如果真爱孩子,就适当地给孩子减减压,因为最后一根稻草可能会压死一头牛,积累压力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如果真爱孩子,就让他独立,做个适当放权的父母,尊重孩子拥有独立空间和时间的要求。(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