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沐阳
春运,在四十天内,十亿人将进行三十五亿次旅行,这是前几年一部BBC纪录片的数据。看完之后,我没有为国家强大的运输能力感到自豪,而是在想,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人把家弄丢了呢,春运,不就是中国十亿人在寻找家的旅程吗?
家,一个提起来就会令无数国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故乡,就是那个令我们心安,让我们留恋的土地。古人因为思乡写出了无数经典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点点滴滴,句句深情。现在,我们依然对此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已经定居他处,我们总会想回家看看,回到那个出生的地方。
可是啊,我们的家乡渐渐荒凉,我们的归处渐渐消失,情感再也无处归宿。乡村人口的流失,已经使很多地方变成了空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比比皆是,青壮年们背井离乡去打拼来维持一家人的物质生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追求,我们没有错,只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已经丢失了太多?无可奈何,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让一个个家庭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每年春节,我们都会被那些历尽千辛万苦执着回家的人所感动,即使在除夕夜,他们也会赶最后一班车,回家。对团圆的坚决向往,让我们忽视了太多可以改变的东西,拥挤的春运
我们已经经历了很多年,并且早已习惯。其实,“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人员流动限制的放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诸多人群集中在春节期间返乡,形成了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的春运。四十年来,只要到了年关,都是如此,并且愈演愈烈。
我们夹杂在春运大军中,为自己抢到一张回家的车票而沾沾自喜。我想搜寻一些资料了解一下其他国家的居民生活情况,很难查得到,但我也从未听说过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拥有大规模迁徙潮,所以我只能认为,最起码他们都生活在自己的家,或者生活与家庭同在一个城市。我并不是想说他们的生活就一定比我们好,可是我们不能只看到一线城市的美好与繁荣,而选择性地忽略了那些占地面积更大,贫困地区更严重的农村和山区啊。所有的劳动力都把汗水洒在了大城市的工地上,落后贫瘠的地区,一家人却不能生活在一起。
如果爸妈常年都不会回家,这样的家庭会幸福吗?媒体在报道节日七天所有家庭的团圆与欢乐,可他们不关注剩下那三百六十天的分离与无奈。我们是最注重家庭和谐美满的民族,可实际情况却是家庭的主力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常年离家,这样的现象不应该得到改变吗?外面的世界物质诱惑如此之大,农村和山区,首先被生活在这里的人抛弃了。
如果我们真想生活的更加幸福,就应该让每一家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家里,而不是相隔千里,遥不可及。我们是不是应该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每个地方的人都愿意建设自己生活的那片土地呢?一家人生活在自己的家里,建设着自己的家乡,让身体和灵魂都找到栖息的地方。也许若干年后,春运消失了的时候,我们才能实现让每个家庭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才是一家人应该有的正常的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