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中才干出众者甚多,要论其中最独树一帜的,非宰予莫属。
宰予,自子我,又称宰予,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孔子对这个学生可以说是又爱又恨。《论语》中宰予共出现五次,从中可以看出宰予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学生。
一、孔子爱徒
《论语·先进篇》中孔子将自己最得意的十名弟子分成了四科,俗称“四科十哲”,其中宰予、子贡在第二科“言语科”,宰予名列子贡之前,子贡是孔子最喜爱几个弟子之一,且有仅凭一言就改变了吴越晋齐鲁五国格局的超凡事迹,孔子居然认为宰予的口才还在子贡之上。
二、爱唱反调
有一次,鲁哀公问宰予有关社庙的事情,宰予故意扯到建筑用的木材上,并说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于是哀公自然问其原因,宰予于是回道:就是要让人民感到害怕、恐惧,他们的政策也一样。
这话传到孔子那里,孔子说:既往不咎,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
由此可以看出,客观上孔子认同宰予的说法。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的孔子,多少存在着为了达到“善”的目的,而不惜损害“真”实,这一特点。
除了喜欢摆事实与老师唱反调外,宰予还喜欢钻牛角尖,通过预设难题,来刁难孔子。
孔子喜欢讲“仁”,仁者,二人也,孔子想要解决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问题。
宰予对此便不太以为然,有一次就公然对孔子说:你天天讲仁啊仁的,如果说井里面有一个仁者,你也跟着下去吗?
搞得孔子大为恼火,认为宰予在愚弄他。相信有不少老师,遇到过学生故意指着一个错误的选项来请求老师解答吧。
三、宰予不仁
还有一次,宰予同样当众拿孔子思想中最根本的“孝”开刀,宰予问孔子: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改成一年还差不多。
孔子听后解释道:父母刚去世,三年内吃好的、穿好的,心里怎么会安生呢?
没等孔子讲完,宰予就说:能安心啊。
孔子一听,大怒道:能心安,你就去做吧。估计是被孔子吓到了,宰予立即离开了教室。缓过劲后,孔子又耐心地跟其余的学生讲到:一个人,从母亲怀胎到能够自己独立行走,不须父母抱着,至少要三年时间,守孝三年,合情合理,看来这个宰予对他的父母没有孝心。
四、墨子承之
墨家圣人墨子先生,也反对守丧三年,孔子不言“怪力乱神”,宰予、墨子却对此却十分感兴趣。墨子这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生前是否曾授业于宰予,不得而知。但宰予实为反对守孝三年之制第一人,后世封建王朝官僚们,对宰予这一观点,一定会投以无以复加的赞同吧。
对于封建官僚来讲,政局瞬息万变,三年之期,实在太长,无数大有作为之人,于此折腰,最为人所熟知的大概就是苏轼、张居正吧。
于是他们开始在“三年”这一字眼上动脑筋,将“三年”解释为“二十七个月”,后来又干脆解释为“二十五个月”,减至此,就不好再做手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