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左良玉(公元1599年~公元1645年),《明史》卷二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一有传,字昆山,山东临清人,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南宁侯。
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性格敏捷便给,颇为勇武有力。
在左良玉正得势的时候,其幕下的门客曾经谄谀道:
“继承大人的宏业,将来也可以封侯封王,公子爷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左良玉听言,马上就翻了脸,生气地说道:
“我的儿子不成材,我死之后,他能有十头牛可以养、二顷地可以种,并依此幸运乞得活命,我就知足了。就他那个样子,我看了下,如果让他成为将帅,肯定会败坏我左氏一家。”
话虽这么说,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左良玉对自己的儿子还是疼爱有加、精心安排。
不说别的,看看左梦庚的婚姻就知道了。
左梦庚的妻子,是王世忠的女儿。
王世忠原本是海西女真的种属。
海西女真,一作扈伦四部,是明朝人对居住在松花江大屈折处及今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女真人的统称。因松花江大屈折处在元代称海西,故名。明中叶后,各部南迁,形成乌拉、哈达、辉发、叶赫四部。社会经济有较快发展。从事农业,辅以畜牧、狩猎业。有专业铁匠,能将输入的铁器加工制成兵器或生产工具。
王世忠先世的部落,分守南朝关。
南朝关被后来的满清所吞并。那个时候,王世忠大约八、九岁,被其家人携负,通过边塞进入内地。
未知得何因缘,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对王世忠产生了同情,就把他养在大明的宫中。
被皇帝这么一拉抬,王世忠的仕途自然十分顺畅,等到长大之后,他的官阶很快就积至抚夷总兵官。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朝,因为贪墨,王世忠被罢黜废官。
王世忠体形高大,身长七尺,眉毛胡须秀美,一只眼睛视力不好。他经常到松江驻留,住在姜神超先生家里。后来,他又移家楚地,前往投靠左良玉。
左良玉对王世忠的行迹履历十分清楚,因为知道王世忠向来就显贵,于是,左良玉就安排为儿子左梦庚娶了王世忠的女儿。
成婚之后,左梦庚与妻子的感情很好,十分亲昵。
妻子会说女真话(满清语言),左梦庚就跟着妻子学,很快,他也说得一口流利的女真语。
此外,妻子带过来的媵妾仆从常常在左梦庚跟前讲说满清的风土人情、社会风习。对于满人畜牧射猎的情景既好奇又向往,左梦庚也开始跟着妻子带来的媵妾仆从学习起来。
农历甲申年(公元1644年),满清定鼎燕京。王世忠知道事有可为,于是,他辞别左良玉,北上京师。
王世忠在京师晋见摄政王之后,多尔衮授予他高官美差。不过,这个事情左良玉并不知晓。
左梦庚私下知道泰山得官高升之后,暗暗心中大喜。
满清定鼎燕京之前,明思宗在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殉国,随后,南明宏光帝朱由崧被四镇拥立于南京。
弘光帝初立,覆巢之下的明官员依然不改旧习,所以,南明的朝政秽浊混乱。
于是,左良玉派遣其监军御史黄澍入南明朝廷。
黄澍在朝房之中,当面诟骂大学士马士英。
因为对左良玉心存畏惧,所以,马士英也不敢动黄澍。
从南明朝廷返回之后,黄澍将所见告知左良玉、左梦庚父子。他坦言,南明君臣无道,不会有什么作为。
紧接着,王之明案发。
王之明案,是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的一起案件,“南渡三案”之一。当时,一少年名王之明,他诈称自己是皇崇祯帝的太子朱慈烺,被弘光朝廷识破,引发轰动。
早先,案发之后,左良玉相信王之明就是崇祯的太子。他马上上疏南明朝廷,请求不要诛杀所谓的太子。
南明朝廷接到左良玉的上疏之后,详细地说明了案情,降旨回复也十分温和和缓。
大概是左良玉坚信所谓的太子不假,另外,他对南明朝廷已怀有成见,所以,对于南明朝廷的报旨,他很是愤愤不平。左良玉而外,左梦庚及左良玉麾下将校对此也愤怒异常。
然后,左梦庚率众,共同劝进并说服左良玉勒兵入朝,以清君侧。左良玉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布檄文,数说马士英的罪状。关于这一段,可以参阅明史。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四月,左良玉率领黄澍及左梦庚等举兵东下,号称三十余万人。南明朝廷所在的金陵,听到消息之后,为之震惧。
左良玉的勤王之师到达九江之后,其麾下的将校纵兵大肆劫掠,左良玉眼睁睁看着,却无法制止。
这个时候,左良玉对于自己举师勤王的行为非常后悔,他捶打着自己的胸口,大声恸哭,吐血斗余,遂发病暴卒。
左良玉死后,左梦庚留下来治丧,勤王之师还没有来得及继续前进,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满清的和硕英亲王阿济格(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之胞兄,母为大妃阿巴亥。)大破李自成的军队,从秦地出楚地,与和硕豫亲王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在江南会师。
左梦庚得到消息之后,带领明朝的将士们,解甲投降。
传闻,左梦庚与岳父王世忠早有归附满清的约定,这个时候,只是付诸实施而已。
没过多久,王世忠就去世了。他没有儿子,左梦庚因为岳父的缘故,多次被清廷召见。被召时,左梦庚讲的都是女真语。摄政王多尔衮为之大喜,授左梦庚为固山额真(清代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最高长官,相当于都统。)。
左梦庚在清廷为官的时候,颇以勤政明敏见闻。
本文依叶梦珠(生于明末,殁于康熙三十年间)《阅世编》卷十《纪闻》中的一节而成。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