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愚朴就阳明先生的“四句教”进行了探讨。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弄懂了它,也就懂得了阳明心学的精髓。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愚朴:前两句是“心即理”,后两句是“知行合一”。四句合在一起就是“致良知”。
陶语:我的理解,第一句讲本体的体性,无善无恶;第二句讲本体之相——意之动,由相知体;第三句讲良知(本体)的觉知功能,是用。第四句讲修,修即行,也是用。
四句合在一起,有体有相有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致良知,就是使良知光明,既是修道的目标,也是修道的过程,这是渐悟。其实,也没有一个修的目标,没有一个修的过程,良知本来就是光明的,当下就是,这是顿悟。
愚朴:只要是从体相用去解读,就通了。第一、三句都在讲体,第二、四句都在讲用。这样也可以。
陶语:赞同!
愚朴:良知兼两重含义,既是本体,也是道德意识。
无善无恶心之体:良知作为本体来讲,超越了世间一切二元对立的事物,因而也就超越了善恶,所以才讲无善无恶心之体。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作为内在于人心的道德意识来讲,在“用”的方面,具有辩别善恶的功能。
致良知之“致”,也兼有二义,一是体认,二是践行。
陶语:解读很到位!体认,是要在自己的生命中体认到“良知光明”。践行,是要在事上练。“事上练”也有两重含义,一是在事上磨炼心性,二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发挥良知的功用。
有的老师认为,阳明心学的良知偏重于道德,有局限性。他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领导者运用良知学实现了繁荣富强,但为何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的良知在哪里?你如何看?
愚朴:人对事功存在视角问题,良知本身没有问题。这些日本维新的领导者,如果侵华战争成功,对其国内民众来说,他们就是圣贤。而对中国人来说,就是战争犯。
阳明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由此,良知即是道。
有善有恶,意之动。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那也是意之动,是在用。
陶语:也就是说,人们对良知哲学在事上的功用性存在视角不同。良知是万有的根源,无善无恶。但是意念一动,就有了善恶之分,这就需要观照。
愚朴:知善知恶,就是观照!
陶语:良知一观(觉),就是在为善去恶。
愚朴:阳明心学和禅宗在本体指向同一个,只是在用方面有点差异。毕竟儒家是追求外王。
陶语:儒家倡导积极入世,这也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主要原因。
愚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儒生的毕生追求。
陶语:历代儒生都是国家的精英。
愚朴:这也是中国文化为什么没有断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