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四句教”

和朋友愚朴就阳明先生的“四句教”进行了探讨。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弄懂了它,也就懂得了阳明心学的精髓。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愚朴:前两句是“心即理”,后两句是“知行合一”。四句合在一起就是“致良知”。

陶语:我的理解,第一句讲本体的体性,无善无恶;第二句讲本体之相——意之动,由相知体;第三句讲良知(本体)的觉知功能,是用。第四句讲修,修即行,也是用。

四句合在一起,有体有相有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致良知,就是使良知光明,既是修道的目标,也是修道的过程,这是渐悟。其实,也没有一个修的目标,没有一个修的过程,良知本来就是光明的,当下就是,这是顿悟。

愚朴:只要是从体相用去解读,就通了。第一、三句都在讲体,第二、四句都在讲用。这样也可以。

陶语:赞同!

愚朴:良知兼两重含义,既是本体,也是道德意识。

无善无恶心之体:良知作为本体来讲,超越了世间一切二元对立的事物,因而也就超越了善恶,所以才讲无善无恶心之体。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作为内在于人心的道德意识来讲,在“用”的方面,具有辩别善恶的功能。

致良知之“致”,也兼有二义,一是体认,二是践行。

陶语:解读很到位!体认,是要在自己的生命中体认到“良知光明”。践行,是要在事上练。“事上练”也有两重含义,一是在事上磨炼心性,二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发挥良知的功用。

有的老师认为,阳明心学的良知偏重于道德,有局限性。他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领导者运用良知学实现了繁荣富强,但为何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的良知在哪里?你如何看?

愚朴:人对事功存在视角问题,良知本身没有问题。这些日本维新的领导者,如果侵华战争成功,对其国内民众来说,他们就是圣贤。而对中国人来说,就是战争犯。

阳明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由此,良知即是道。

有善有恶,意之动。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那也是意之动,是在用。

陶语:也就是说,人们对良知哲学在事上的功用性存在视角不同。良知是万有的根源,无善无恶。但是意念一动,就有了善恶之分,这就需要观照。

愚朴:知善知恶,就是观照!

陶语:良知一观(觉),就是在为善去恶。

愚朴:阳明心学和禅宗在本体指向同一个,只是在用方面有点差异。毕竟儒家是追求外王。

陶语:儒家倡导积极入世,这也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主要原因。

愚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儒生的毕生追求。

陶语:历代儒生都是国家的精英。

愚朴:这也是中国文化为什么没有断根的原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四句教是指王阳明晚年用来表述自己思想精华的四句话,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
    袁亦轩1111阅读 5,525评论 0 7
  • 读古文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受:佶屈聱牙,晦涩艰深,不知所云。尚且不说这篇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单是语言这一关...
    简叔季阅读 5,368评论 0 2
  • 阳明心学是我国儒家学说的一座高峰,王阳明本人就是释儒道集大成者,可以说他创立的心学也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古人智慧,...
    王明鹏阅读 6,094评论 0 1
  • 在我们的社会上,对中坚力量的知识分子阶层以及社会底层的平民而言,阳明心学已成为他们心灵的寄托和希望所在,它...
    原君_ccd9阅读 4,680评论 0 0
  • 阳明《心学·四句教》,作于嘉靖之六年。 作者广西去平叛,天泉桥边留格言。 说是心学之教法,也把心学本质传。 “无善...
    空谷道人阅读 2,14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