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
日光倾城而下,似水东流,时光亦毫不留情,如细沙般从指尖滑落,不动声色。
我翻开日历,掐着手指一遍遍细数,终于接受2018年的四分之三已流逝的事实。
意识到这一点的我握紧手中的咖啡杯,走进书房,瞥见书架高层那一排蒙着灰尘的书籍,其中《安南回忆录》勾起了我的思绪。
出生在非洲的安南,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大学刚毕业的他做着最低级别的工作,拿着最低级别(P1)的薪水,无数次想要逃离。
正如他在《安南演讲集》《安南回忆录》中文版首发仪式上所发表的演讲:我20出头时深感迷茫,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进入联合国以为就呆个两三年,结果一做做了40多年,直到做到联合国秘书长。
很难想象,最终这个曾经从事着最低级别工作,拿着最低薪资的人,成为了首位黑人联合国秘书长。
更难想象的是,这样的“大佬”曾经深感迷惘。
思绪回到两年前,那年我刚出来实习,望着川流不息的车流,望着繁华璀璨的商业广场,望着闪耀在荧屏上的人儿,我曾一次次问自己,为什么看不见这座城市的迷茫,而我为什么这么迷茫。
后来,我把头埋在了书里,从读刘同、星姐、村上春树写的书到读《傅雷家书》《一生的财富:洛克菲勒给儿子的38封信》《活着》到读《流量池》《谢谢你迟到》《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等。
读万卷书,便看见了千千万万人的人生,也看见了他们迷茫的青春,甚至,如果能够给予时代生命,时代必定也有“迷茫期”。
正如刘同所说:“在20岁到30岁这十年的过程中,我们都走过一样的路。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是的,迷茫不是毒药,但迷茫就如我们必须要经历的青春期,躲是躲不掉的。
既然迷茫的青春躲不掉,就请你昂起头迎接它的到来,也迎接一个全新自己的到来。
去过的地方不多,许是读的书还不算少,所以,两年前的我选择了与那个刚出校园,充满稚气且迷茫万分的自己和解。
而这两年,虽然依旧有风雨袭来,依旧抱着玩具熊哭鼻子,但迷茫却从未再钻进心底,而风雨过后的天空,真的出现了彩虹。
我们不是圣人,请允许你的青春夹杂着迷茫和不安,没有苦的对比,哪来甜的感受,体味过迷茫期的挣扎后,才会深爱上不断成长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