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阳光从路旁高大的乔木树冠上泻下来,绿色和夏天相比一点儿没有逊色,可酷暑却悄然退去。走在校园的主干道上,我不禁感慨这真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可最美好的季节也总是持续的最短,北京的春秋夹在冬夏两个季节之间,有时短暂地让人难以分辨。我还没有准备好冬天的来到,气温却已经明显地降下来了,清晨起床要穿上一件卫衣加一件外套才能保留住被窝的温暖。更要命的是北京冬天的干燥,走在风中,面部的颗粒感和粗糙感让人觉得皮肤就要碎裂开来。真是令人讨厌的季节,我想。可总也些事情你除了接受也别无他法,这就是生活的一种面貌,我又想。
现在的我坐在暖和的房间里,想要写些什么,在网络上找了一番,可能这里(简书)是个比较好的存放个人心绪的地方了吧。为何突然有了写东西,或者说表达的冲动了呢?缘于刚刚拜读了木遥前辈的几篇博客,看着十几年前的文字,不禁感叹其洞察力的敏锐和语言文字的流畅。木遥是北大的高材生,可尽管才华横溢如他,也难以摆脱这样的困境:仿佛能看见问题的模糊的影子,可是却无力将之廓清。是啊,事物的最初认识,都只是停留在感觉,要将它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将每一个细节都勾勒清楚,真是个费心费力费时的活。在如今信息如此快速迭代,在所有分析评价与感受都有人替你写好了的泛媒体时代,还愿意这样做的人还有多少呢?
木遥在十几年前就已经从网络的萌芽,从婴幼儿时期的Facebook,苹果,谷歌中清晰的看到了这一时代的脉络——喷涌而出的数据将所有人置于平等的位置,世界变成了平的。每个人都拥有了话语权以及更多的选择,好像变得更自由了。可殊不知在缺少知识与智识的情况下,愈多的选择只会使人更加趋向于最轻易最熟悉的那个选项。看似信息从四面八方涌来,实际上都只是自己说出去的那一句话的回音。 这一点在现如今丝毫没有改变,甚至由于大数据和各种新式算法的出现而变本加厉。
怎样逃出时代的这个漩涡呢?当然是交给自己一定的时间,来脱离所有的信息源,独立思考。话虽如此,可说服自己坐下来将思想整理成这篇文字确实花了一些功夫。木遥在文章里说:做个知道分子当然也不是什么罪过,只是终究不够有趣,而且致命地缺乏成就感。我是个对成就感毫无追求的人,可能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庸庸碌碌,毫无成就的原因吧。总之,我还是太善待自己了——这一点留待之后再说。今天的我给自己开了个好头,上午精精神神地上完了一整个早上的课,下午完成了对自己来说还算比较复杂的程序的实现,晚上又开始了对自己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第一次记录。如此充实的一天,我想,我会坚持下去的吧!
也没什么可说的了,最后叮嘱下自己,冬天记得保护好自己的皮肤啊,现实生活也上点心,多收拾收拾自己,不要总是丢三落四的了。剩下的,就是满怀期待地迎接新生活的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