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除父母之外的很多亲密关系人吐槽,“为什么你的人生规划中没有我们?”
我无法回答,这么多年也很少思考。
都说“独行者快,众行者远”。可能从小就因为争强好胜所以很少关注别人吧(除了竞争对手以外的人)。关注少了就习惯了,习惯以后就有了惰性,总觉得一路走来虽然不能满园春色,左右逢源,但也可以自娱自乐,独享风景和波澜,没有孤独,无感寂寞。
年少(年轻)时的自我,总怕麻烦,认识的人多了是一种“麻烦”,因为每多结识一个新面孔,就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维系;而心中总有一份倔强的执念(这就叫偏见):人间缘分最终都会烟消云散,不是生离就是死别,既然都如掌中沙,用力反而会加速流逝了它,何不让时间说话,随风来,随风去吧。
如果再去探究,借助“弗洛伊德”大爷的精分理论,原生家庭可能给到了一些潜移默化:不要害人,也无须求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做人有傲骨,无欲自清高… 过犹不及地在成年后的自己身上体现出来了:
- 不依赖任何人(包括最亲密的人),当然潜台词就是除了父母的其他人,你们也不要太依赖我;
- 无须任何人讨好自己,当然潜台词就是也别指望我违心地讨好你们;
- 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但自我消化后多化为一个“偷懒”的放弃,一句顺其自然。
其实,很多很多人都在我的规划里,但习惯了偶尔同行,多数也是绚烂的风景——同样,我也只把自己定义为绝大多数人生命中的一棵树、一朵云,是匆匆或悠悠的过客。
此生无法占有我的你,同样不会被我的占有禁锢吧。
“我是天边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也无须欢喜,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徐志摩, 《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