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儿刚出生时,是喜欢看黑白相交的地方呢,还是人们认为的彩球呢?
为什么小朋友都很喜欢吃手?而且经常会把你给他的东西扔到地上,你捡起来给他吧,他又再扔掉。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叫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就是指零到六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简单的说,就是在某一时间做某一件特定的事。
那如果顺利的度过了这个敏感期之后呢,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不过,儿童的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零到六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到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
只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在6到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
可是现实却是,在学习的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多都既得不到六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疼爱,又得不到长大以后成人给予的尊重。
他们往往是在纷乱的心绪中孤独地成长着,他们纠结焦虑,甚至叛逆,所以说有一句话,叫好的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好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
案例:记得我们家欢欢两三岁的样子吧,穿衣服的时候有时候是给他先穿左手,然后再穿右手,那有时候呢,如果是给他先穿右手再穿左手,哇,他就不同意了,甚至会很哭闹,一定要脱下来重新再穿过。
再后来就是他看见的碗不能有缺口,牛奶的盒子必须是直角的,还有一些饼干呀,不能是被咬过或者是碎掉的,他都不吃。
其实这就是处于秩序敏感期的一个状态和表现。
这个时候的孩子,他们对顺序和完美度是要求非常高的。
如果秩序被打乱,就会给儿童带来内在的极大混乱和不适应。
对这时的幼儿来说,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这种程序和秩序进入幼儿内心,成为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这就是儿童的思维,有时也称直线性思维。
当他度过了这一个阶段之后,他的逻辑才会开始改变,他的核心会抽离出来。
我们都知道,养育孩子是需要付出巨大的爱心,耐心,精力,时间,需要常常面对被放下的自我,这就是母亲,无论怎么忙,怎么累,只要孩子需要。
而孩子为了成长,会把全部的激情和精力投入到自我的创造和成长的需求中,这就是孩子,他们从不偷懒,只要自身发展。
那接下来我就跟大家分享几个比较重要的孩子在零到六岁之间的敏感期。
刚出生的婴儿会到处寻找淡淡的阴影和阴影的边界。
所以他们会更喜欢看黑白相交的图案,而不是彩球。
那心理学家就做过实验,把一只新出生的小猫和一只成年的猫眼睛给蒙上,结果发现,过了一段时间,小猫的纱布取下来之后,它是失明的,而成年的猫纱布取下来之后,它却视力没有受到影响。
这意味着这只新生的小猫,从此他一生都失明了。
所以婴儿视觉的敏感期,是在他出生的时候就有一系列的脑内部神经元的工作来构建。
如果这个时候婴儿的视觉环境特别阴暗或者特别明亮的话,容易对他的视力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出生0-6个月之内是孩子的视觉敏感期。
孩子到了半岁左右,就开始口腔的敏感期发育了。
他们是用口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因此,这个时候的孩子,他们喜欢把手放到嘴巴里,或者什么东西都放到嘴里去,感受硬的,或者软的或者不同的味道的,他们都是用嘴来感受。
但是经常会有家长看到孩子咬手的时候,就把他的手拿出来,甚至会拍打他的小手说不让吃之类的,那如果他在这个阶段没有充分的去体验到口腔的这种敏感期的话,他即使长大以后,依然会用咬人的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落下的口腔敏感期。
只要保证宝宝的手是干净的,让他咬一下是没有关系的。
慢慢的,他会开始喜欢用手抓东西,用手来探索环境和世界。
各种软烂粘稠的东西,尤其是孩子喜欢的。
那妈妈们其实可以给孩子试着抓饭呀,面条呀,草莓呀,香蕉呀等等,其实都可以让他体验。
再长大一点,孩子会走了,大家有没有发现孩子更多的会喜欢走一些不平的地方或者爬楼梯,上下坡之类的。
父母们总是担心他会不会摔倒,因此阻止他去冒险之类,但是其实这也是阻碍了孩子自身的一个探索和尝试。
接下来呢,是孩子对空间的敏感期的发展。
案例:我们家儿子四五岁的时候,也经常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或者把自己藏在衣柜里或者床底下或者桌子底下,等着让人家去找。
一方面呢,他是体验到了藏起来,然后又被找到的这种快乐感,另一方面呢,他也是在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这个空间对他的一个感受。
或者还有孩子喜欢爬到很高的地方,然后跳下来,或者就是把积木堆的很高,再把它推倒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在对空间的一种尝试。
那我们说,对于孩子的成长,只要是在保证他的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给予他足够充分的自由,会让他成长的更好。
三岁左右自我意识的产生,这也是关键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他会认为,此时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
那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有发现,零到六岁的儿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是到了三岁以后,会更加明确的把自我当成中心。
而如果没有这样子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的话,儿童就很容易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到了成年人之后,反而真的以自我为中心,那也就丧失了我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和界限。
成人世界许许多多的纠葛啊,就是无界限所造成的。
那幼儿还会用打的方式来表达他不同意,不喜欢的态度,接踵而来的呢,是说不。什么都不,做与不做都是不。
其实,从排除他物到说出不,到坚定不移的坚持自己的看法,到形成自我的过程中,建立和派生出了优秀的个人品质专注和意志,那一个人最核心的部分就形成了。
那如果丧失自我的孩子,内心是充满了挣扎的,尤其是到了9到12岁,或者12岁以后,一个拥有自我和一个没有自我的孩子在处理同一件事情上面,人格的状态有巨大的差异。
比方说,一个抽烟的青年去引诱一个意志独立而坚定的孩子,说来抽一口吧,不抽就不是男子汉,你是不是胆小鬼呀?这些语言不会使独立的孩子产生犹豫和挣扎,因为它归属于已经形成的自我,他不需要从归属别人那里而寻求安慰,并且他能清晰的知道对方的意图。
但是丧失自我的孩子往往因为有人对他说,这样做那样做,那他就容易在别人的自我中迷失了自己,于是他可能会屈从别人,寻求归属。
就像很多父母也会说,孩子小的时候很听话,为什么到了长大之后反而什么都不会做呢?
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话还是要足够的智慧,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和选择权。
到了孩子四到五岁的时候,往往会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这也是儿童安全感最早的来源。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小时候也问过我妈妈同样的问题,我妈妈一直说我要不是垃圾堆里捡的,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当时我就伤心的哇哇哭啊,其实现在看来,真的这种在成年人认为玩笑的话,其实对孩子是会造成无名的伤害,即使孩子长大了,知道这是玩笑话,他依然会给儿童带来潜意识里的一些伤害,是很难消除的。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感到孤独无能无安全感,首先是来自于人同自然界的基本联系的丧失。
也就是儿童,他需要知道作为生命是从哪里来,他是怎样跟世界或者自然产生联系的。
如果此时父母可以很平静的,很科学的跟孩子去说他的来历,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安全感。
到了人际关系的敏感期时,儿童一般会先通过交换食物啊,或者分享玩具来建立他与朋友的关系。
逐渐,他还会发展出婚姻的这个敏感期。
最早的时候会和父母其中一方去结婚,后来呢,可能还会爱上他身边的小伙伴,爱字是要打引号的哦。
其实儿童形成结婚的概念,也是表明他对性别对自我对异性已经有了初步的感觉,对于家长来说,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觉得哇,孩子这么小就会喜欢谁,或者说要跟谁结婚,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呀。
反而对于孩子来说,他可能面临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哦,他有很多需要去树立的正确的观念,以及会迎接多少挑战,甚至在情感上是否受到折磨和痛苦,这些经历都需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去积淀力量。
那同时,此时的儿童对性别也会产生基础的一些认知,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和异性会有一些不同。
那这也是让孩子第一次坦然的接纳自己和爱上自己的过程。
最后跟大家讲啊,六岁左右的孩子对书写绘画以及数字这一系列的概念的敏感期的产生。
此时的孩子,他好像突然对文字对数字特别敏感,然后会试着去写写画画来表达他自己内心的一些情情绪。
但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动自发去喜欢做的事情,那都是他在对应的时间做对应的事情。
刚刚漏了一个语言的敏感期。
一般在孩子两到六岁之间,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关键期。
也就是说,从单独的一些字母啊,到字词的发音会在这一阶段慢慢的形成。
大家此时可以跟孩子在语言上多互动,多讲故事啊,或者是说话呀,都能让孩子在你的这些言语中学会语言的表达。
那说到这里呢,零到六岁的儿童的敏感期里的一些重要注意事项就讲完了。
其实0到6岁儿童的成长经历,对他一生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看上去好像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她是用整个身体在记忆他的成长的历程
如果这个历程给他带来的更多的是美好,是愉悦,是开心,是快乐,那他在成年之后,即使是遇到一些挫折和压抑,他也会用年幼时的这些积累来抵挡
相反的,如果在0到6岁这个阶段,他更多的是被冷漠,被伤害来对待的话,那他一生可能都会去寻求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