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子日:“麻冕,礼也。今也纯,捡,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
孔子说:“用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磕头,这是合乎礼的。现在大家都只是升堂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的做法,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
随着物质发生了具大的改变,我们习惯也就慢慢发生变化,然后制度也会改变。这句话还是提醒大家无论何时何地还是要重视礼。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吾我。
译:
孔子一生都在杜绝这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子绝四:别让这四个坏习惯毁掉人生!
孔子有四戒:①“意”。不凭空臆测,不推理他人,多靠沟通解决问题,从事实出发来看待问题。②“必”。不武断绝对,这点对领导者而言尤其重要。如果认为拥有权力的意义在于“我说了什么都应该被执行好”,那这个组织迟早会崩溃。③“固”。不固执拘泥, 不要认为一切事情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计划推进,学会拥抱不确定性,人生才有可能获得“指数型”的进步。④“我”。不自以为是,不论做出了怎样的成绩,都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谦虚才是进步的助推剂。
推荐书籍 《混乱》 《掌控习惯》。
5,子畏于匡。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
孔子在匡地被拘围,他说:“周文王死后,文明礼乐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消灭这种文明礼乐,那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这种文明礼乐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这段要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时,要想想我们还有什么使命没有完成。人活一口气,就是这个道理。
6,太宰问于子贡日:“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子贡日:“固天纵之将至,又多能也。” 子闻之,日:“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
太宰找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
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所以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了这话,说:“太宰哪里了解我呀?我小时候贫贱,为了吃饭,所以学会了不少技艺。生活条件好的会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吾少也贱:童年创伤,让你受伤让你“刚”。
孔子三岁丧父,母亲也在十七岁前离开人世。童年生活环境困苦,所以孔子什么杂活都得干,赶车、放羊、主持丧礼……因为生活经历丰富,孔子本身又很好学,所以长大后的他成为了六艺精通的“万世师表”。
我们虽不能达到孔子的境界,但也可以学会与童年的痛苦经历和解,让曾经的黑暗成为“肥料”,在成年后的人生中开放出花朵。
推荐书籍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