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2日,这一天是秋分。
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白昼与黑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从这一天起,人们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正式开始。
不同的季节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物色》篇中这样写到: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意思是:春夏秋冬四季互相交替,阳和的天气使人感到欢快舒畅,阴沉的天气使人产生低落情绪,自然景物声色的变化,也会使人们的心情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
他还进一步说: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一年四季有它不同的景物,而各自的景物又有它独特的容貌,而人的情感也随着景物的更替而变化。
公元1069年,五十三岁的欧阳修虽身居高位,依然有感于宦海的沉浮和政治改革的艰难。
这一年的秋天到了。物色的变化,引发了欧阳修的创作灵感,于是创作了这首《秋风赋》,借此抒发了他的人生苦闷与感慨。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音:葱葱)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直译]:
欧阳先生正在夜里读书,听到有声音自西南方向传来,欧阳惊异地认真听,说:奇怪啊!开始时似风雨拍打树叶淅淅沥沥,突然间奔腾跳跃发出澎湃的声音,如惊涛骇浪般的疾风暴雨在午夜汹涌而至。暴雨打到物体的时候,发出清越的声音,如同金属轰鸣;又像杀向敌营的士兵,衔枚快行,此刻已听不到号令,只闻得人马疾奔的声音。我问书童:“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书童回答说:“星星月亮皎洁灿烂,银河高高挂在天边,四周寂静没有人声,声音似在树木之间。”我说:“唉,可悲啊!这是秋天的声音,为什么现在就到了呢?”
全文伊始,“秋声”—秋天的声音,这一主角便粉墨登场了。“秋声”本是无形的,在欧阳修笔下却是有形有色栩栩如生。
[原文]: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直译]:
要说秋季的样子:色淡彩寡,烟散云收;容颜洁净,天高云淡;秋风寒烈,凉意透骨;景象萧条,山川寂廖。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既凄凉悲切又愤怒激烈。茂盛的绿草竞相滋长,青翠的树木惹人喜爱。秋风略过,绿草枯黄、枝叶飘落。秋风之所以能摧毁茂草凋零树木,因为是自然界季节变化的规律。这秋季,是人间罚恶的法官,在四季中属于阴;又是战争的象征,在五行中代表金。属于天地间的刚正之气,经常以严酷作为本性。自然界对于万物,春季生长、秋季结实,所以在秋季的乐曲中,商声是西方的音符,夷则是七月的乐律。商即悲伤,万物已经衰老就产生悲伤;夷即杀戮,万物过于茂盛就会凋零、消亡。
可叹啊!茂草树木虽没有情感,但仍在特定的时间也会飘落凋零。人是有血肉的动物,在生物中具有灵性。百种忧虑伤感人的身心,万项事务辛劳人的体型,只要内心有所触动,必然扰乱他的神精。而且还要考虑他自身力量所不能完成的事务,同时担心他智慧所无法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人的容颜变得枯瘠苍老,乌黑茂密的须发变得花白稀疏。为什么要用非金石那样的肉体,去和茂草树木争一时之风光呢?究竟是什么原因摧残了人,人们又何必怨恨这秋季的声音呢!
书童没有动静,低着头睡着了。只闻听到四边墙壁外唧唧的虫鸣声,好像在附和着我的叹息。
欧阳修引出主题之后,进行了全面的议论和抒情。首先感叹草木被秋风摧残的悲哀,然后延伸到人生的不容易,即,“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评论说,《秋风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之后的又一名篇,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当时欧阳修的心情受到了秋天气候的影响,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借秋声告诫世人:
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通过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心愿。
2024年9月25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