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审读书人办了一场讲座,“大学生如何学会向上社交”,仅仅是一场讲座,很多人都会来问,“是在pu上报名嘛?”“有没有pu实践分呢?”……
我们的回答是,抱歉没有,我们只有讲座。
但是,还是有问题!
我们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是不在乎这些东西的,然而我们也没有必要太去强调这个说我们没有分数啥的巴拉巴拉。一方面,鸡汤,另一方面,则是反鸡汤,其实,仔细想想,都有毒!
总的来说,这都是自己的事,都是自己的选择,说出来好像只有应声附和,对于别人也并没有什么。
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关于自由,怎样不去被这些东西绑架,一来不被所谓的“积分”绑架,二来不被刻意强调“我不在意积分”去绑架。自由、批判性思维,不是一味的去“批判”,而是“审视”。
之前遇到一哥们儿,在讨论关于一件事的观点的时候,他总是讲的滔滔不绝,中间停顿都不带的。当你仔细分析他的讲话的时候,甚至能联想到之前学的历史政治课本上好像有,太官方了,那个感觉有点让人不自在,没有一点自己的“货”。
所以,就批判性思维本身而言,他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而是我们能够首先自己去分析问题,他的论据充分吗?他的所谓“讲道理”是否符合逻辑?有没有带主观偏见?那么他究竟说的在不在理?我为什么不能同意?然后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味的去批判,只针对他的结果摆出自己的几个点,自己的思维并不成逻辑链条。
记得自己在高一的时候,文科的学习上是死记硬背的方式,因此对于文科并不感兴趣,因为很多东西背不会,停留在脑袋的时间极短,自然没了兴趣。这就是没有逻辑,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弊端,一切有标准答案的东西,并且盲目崇拜答案,也就算不上批判性思维,很容易认同别人,无逻辑的思考,被别人的思维绑架,轻易附和,也就不算是自由了。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我的话仅供参考,多听听其他人的意见,最可怕的就是只听了一个人的话去做事。
昨晚听了一本书,《优秀的绵羊》,讲的是美式教育、常青藤名校以及美国大学的真正运作方式。并非美国的教育是完美的,只有公立大学和一些小的人文学院,他们注重的是教给学生自我的意识,也就是独立思考,如何分析他人的观点,再去阐述自己的观点。
我之前也提到过关于一个问题,大学中学的东西完全可以自学,那为什么还要上大学呢?或许对于这个问题,能够自学的部分,个人认为不是大学学习的重点。美国的博雅教育在于建立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接触一些很大很宽泛的东西,所有的问题可以触类旁通,然而在细分领域比如我们的专业,对于大学也就更加重视科研的能力。
但问题是这些人出来怎么就业?我很羡慕那些学艺术文学哲学的,很有趣,至少可以去追求自己喜欢的,曾经跟北邮的一个学姐聊天的过程中,她说在南京他就知道南大、东大以及南艺,很小的一件事却可以反映出艺术在别人眼中的位置。
职业生涯和人生一样,就是一场马拉松,长着呢,未来怎么样,就看你自身沉淀了什么。
而什么积淀对于我们是有价值的?这没有标准答案,这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去选择,我们思考的度量是什么?选择的标尺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各自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