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畔的网友
范国强
利用下班之前的那一点时间,坐在案前,很熟练地便拨通了远在江苏宿迁洪泽湖畔那所高级中学的熟悉的电话:
“喂,你是梅骊吗?”
“是我,我是梅骊!”
电话那头传来很熟悉的声音。
“最近在干些什么啊?很忙么?”
“是的,很忙!”电话那一头很吵,他似乎这时才听出是我的声音,语调也一下子变得亲切了起来:“是池上兄么?你好!”
我和梅骊在网上结识一转眼已有两年多了,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和他通上一次电话,不为别的,就是心里头有点想他。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这是唐人的诗句。梅骊虽不能算是我的“故人”,但应当算是我的一个远方的“知音”罢?两年多以前,我无意之中走进子归原创文学网站。那时我刚刚学会在电脑上敲字不久,初始动机只是想在网上学着发点文章。但一当踏进这座围城以后,我才知道自己是没有办法走出来了。我惊异原来网上的世界也精彩,作为一个知名的原创文学网站,子归网当时呈现一派人才荟萃、硕果灼然景象。在不断的阅读中,我发现有一个叫“梅骊”的写手颇引人注目,三天两头就可以看到他的文章。当时我也刚刚学会上QQ聊天,便试探着将他作为好友给加了,很快便得到他热情的回应,我们就这样结识了。刚结识时我还曾和他开玩笑:你怎么取了这么个一看就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女孩子的网名呢?他在QQ那一头笑了:你老兄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了,这“骊”是纯黑色的马哩。
梅骊的确堪称子归网站的一匹黑马!他一进子归便气势夺人,文章频频发表并屡屡加酷,点击率呈直线上升,最高的一篇《鲁迅啊鲁迅》点击率竟达到八千以上,这在子归网站可以说是前所未见的。我喜欢看他的文章,他的文章思想性强,书卷气浓,知识面宽,始终充满一股大气,不是故意卖弄,不是发泄私忿,不是无病呻吟,读者从他的文章中无论从如何为文或如何为人方面都能得到有益的陶冶。我还发现,他似乎把写作和研究也有机结合了起来,这两年多来除了经常在网上即兴发表一些感受文章以外,先后撰写的系列文章就有《读诗》、《读红》、《读史》、《文人点评》、《粉笔生涯纪事》和《关于美人的话题》等等。几乎可说是篇篇珠玑,列列锦绣,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以为这些系列文章足可反映出他深厚的学养和功底,体现出他高雅的人格和风格,的确使子归网站生色不少。有一段时间曾有写手感叹“梅骊去散文版,散文版热闹;梅骊到杂文版,杂文版也热闹起来”,子归网站的人气指数在那一段时间内的确是在以梅骊的文章为转移的,由此可见梅骊在子归网站的人缘和影响力。
有人曾说网友是最靠不住的,仿佛网友就是骗子的代名词,其理由只是因为他们是属于虚幻世界里的朋友而已。我的想法则恰恰相反,倒是现实世界里的朋友以势利相交的多,势衰利尽则如鸟兽散。网友则正因为素不相识,他们一般不带功利色彩,多是以平等的身份出现,是只能通过文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朋友。我和梅骊的交往就是如此。开始时他并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工作,我也并不知道他从事什么职业,只纯粹是文章交流。我在阅读他的文章中,当然他也在阅读我的文章中,我们才慢慢彼此走近了对方,也了解了对方。我们从彼此的文章中读出了心灵感应,读出了共同语言,自然就互相吸引了。我们的老祖宗孟子曾有过“友也者,友其德也”的古训,交朋友首先应当是以道德交友。梅骊的道德如何,这有他数量不菲的体现真善美的性情文章作证,我想这些饱蘸真情的文章大概不是哪个骗子能够随便可以杜撰得出来的罢?
我和梅骊成为知音当然主要还在于思想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即一般人常说的“志同道合”罢?古人曾云“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实际上是很有道理的。因“道不同”而难“相为谋”,即使以前是朋友也难免分道扬镳。我和梅骊都崇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都信服“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认可“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这些很朴素的道理虽说在我和梅骊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但在网上却并非都能为一些写手所接受,而且相反还常常受到某些人的冷嘲热讽。网上本来就是鱼龙混杂之地,存在些杂音本来也难以避免,但梅骊却是一个眼睛里容不得一点沙子的人,他是不平则鸣,一鸣惊人,颇有点鲁迅遗风的。前年六月,针对社会上一度猖獗蔓延而子归网也一度沾染存在的趋俗和媚俗的现象,他拍案而起,愤而成文《怎一个“俗”字了得》,可谓“针砭时弊,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大快人心”(这四个词组是我当时在他此文后面的跟帖上的赞语),一时间顿使平静如水的子归网骤起波澜。有人叫好,有人质疑,有人观望,有人攻击。我有意识地推波助澜,迅即跟进写了一篇《浅议子归上的雅俗之争》,旗帜鲜明地对梅骊表示了支持。我至今都相信这场争论对于子归的健康发展绝没有坏处,记得当时我们这“兄弟篇”各自都有一百多跟帖,点击都在两千以上,见仁见智,热火朝天,而且都编进了当月的子归电子杂志,融进了子归的发展历史。我与梅骊的友情通过这场争论的遥相呼应则无疑更加深厚了。
梅骊是他家乡一所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从他的《粉笔生涯纪事》系列文章中深深感受到他的敬业精神和爱生情怀。他的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真诚的待人态度从他对众多网友文章的回帖中也可见一斑。这两年多来,我拉拉杂杂在子归上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几乎我的每一篇新作他都要认真点评,褒贬评说极具眼光,三言两语恰到好处。我在网上发表文章也是为了想听听网友的意见,然后再进行修改。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网上又何止三人呢?我就一直视梅骊为我文字上的指导老师,当然子归网上像他这样的人不止一个,我从他们的不吝赐教中得益匪浅。前年我将在子归网上发表的数十篇散文结集为《沉睡的大漠》出版时,梅骊欣然为之写了文采斑斓的读后感,标题叫《读书改变命运,知识美丽人生》,使我心大悦亦大慰。每次翻到这一页时,我就仿佛看到了洪泽湖畔的那温文敦厚笑影,听到了他在电话那头发出的朗朗笑声。
我与梅骊从未见过面,我只是在子归网友相册上看到过他独自在洪泽湖畔微笑的照片,我和他的交往也只是局限于QQ、文章跟帖和电话三个途径。但作为交流感情的媒介这三个途径已经足够了,每次我们只要在QQ上见面,就总会聊个没完。每逢重大传统节日,双方必定会抢着通过QQ互发祝贺礼物;不管谁在子归上发表了文章,肯定对方会先睹为快并迅即跟帖;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和他通个电话表示问候。尽管我们相隔遥远,似乎仍然近在咫尺,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成全了我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心理感觉。这半年多来尽管我的QQ不知何故已坏,因工作忙上网写文章也少了,仅在电话中还维系着我们之间有限的联系,但我敢说这并不会丝毫影响我们之间真诚的友情。我仍经常会时不时地想起他来。梅骊曾在电话中多次邀请我去宿迁,并开玩笑说“池上兄你有权不用小心过期作废”,我也存了这个心非要去一趟不可的。人生难得一知音,子归网上见真情。我真的好想去看看这个自称“半生碌碌,苦无建树;两袖清风,教书一匠。业余不爱扑克麻将;唯愿敲键盘,临清流,读圣贤书。百无一用之小(书读得少)书生”的清高矜持的梅骊究竟在洪泽湖畔成天在忙些什么?听说他所在的地区也时兴“卖”学校了,在而今这个既浮躁又功利的年头,他还是我心目中的那个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文章满网、弟子满园而自励自守的梅骊么?
梅骊,你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