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面试里的因缘际会,那些经典桥段更是饭后热点,比如《在外企面试中,某位学生因扶起扫把,破格录取》。听完第一感受
“以后一定要在考场上扶起 扫把, 带走自己的垃圾, 说不定就录取”
“哪天 我这么幸运就好了,要多多表现啊”
“ 谁说成绩决定一切,素养才是关键”
其实,我听完这个故事, 知道是真的, 但是也只是笑笑,因为发生的概率小。
而在经历今天发生的事情,其实不是概率 的问题, 还是“ 优秀者的思维” 有关
近期活动采购礼品。其实是一个很小的事,但是出了很多差错
刚好我负责这一块礼品,所以我去对接的工厂。前期找产品,一股脑 的全是微信转发加价格,工厂怎么给我,我怎么给客人,造成客人看不懂还的耐心 回来一个一个问,一开始体验感就很差。然后才做好表格,选好款式。稍微好一点咯。
但是工厂默认是定制, 而我要现货,而且要的很急,没沟通好 , 要换款式,得到反馈,样品里现货完好的没几件, 无奈之下有开始选款,但是客人时间很急,就勉强选了一个差强人意的,而后又被告知,还是不如意,其实这个时候沟通成本很高 ,客人都有点无奈了。
越是慌乱越能看出能力,再一次敲定款式的时候,而我的表现又再一次浪费时间,本来款式很多,加上又是选完好的现货, 就一股脑的发过去,导致客人又再一次核对,因为根本就看不懂。
如果是当年那个扶起扫把的应届生处理这件事, 他的现状会如何呢?
先看看这个《两个员工买土豆》经典销售故事
A和B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A受到总经理的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B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B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用人不公平。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缺什么呢?
总经理说:“B.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B很快从集市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卖。“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B又跑去,回来说有10袋。“价格多少?”B再次跑到集上。 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请休息一会吧,你可以看看A是怎么做的。”
说完叫来A对他说:“A,请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A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经理看。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将弄几筐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可能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作样品,而且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总经理看了一眼红了脸的B,说:“请他进来。”A由于比B多想了几步,于是在工作上取得了成功。
看完故事,想必 都明白 当年那个扶起扫把的人,在职场道路和A 差不多,他被破格录取, 不仅是“ 扶起扫把” 那个动作,而在于他多想了几步 , 站在他人的角度多想了几步,人与人的差距,更多体现在思想方法上,争取做一个具有 换位思考,自动自发模式的人。虽然初始时就那么一点点,但日积月累就越拉越大。
而今天我的表现和B 差不多,当客人问: 还有其他款吗?
我觉得尴尬极了 , 好像挤牙膏似的,问一点, 答一点, 而在职场,很忌讳的这点,因为老板花钱请个人是来办事, 不是单纯的传递信息,如果是传递信息,可以有电话,文件,而员工实则是一个资源处理过滤器 , 老板可能要听是方案,做决策, 而不是怎么办。
所以明白这点之后,和客人沟通的内容,都是我在和工厂确认后的最佳方案,对于工厂这边反馈,哪怕是微小 的变动处理, 第一时间和客人沟通, 取得客人的确认之后在回复。千万不要“ 想当然” 否则 不知道会浪费多少精力 和时间。
“扶起扫把破格录取” 绝对不是笑笑 而已, 更应该反思,多想几步, 利人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