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315”,每年的这一天,都是全民的“打假日”。今天,观著君想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家聊聊创作上的“假货”——抄袭。
抄袭,对于作家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词。随着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因为抄袭而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作家们对簿公堂、微博互撕,似乎成了家常便饭。
2017年,唐七在微博高调否认《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抄袭,引发轩然大波。当事人大风刮过在微博大吐苦水,直指对方炒作。
次日,匪我思存也加入了撕逼大战,称“昨天是原创非常尴尬的一天”,并连发多条微博,控诉《甄嬛传》《如懿传》作者流潋紫抄袭。作家们各执一词,粉丝们撕的火热,俨然成了一场闹剧。
那么问题来了,在法律上,究竟是怎样认定抄袭的?如果真的被抄袭了,又该怎么办呢?
怎样认定抄袭?
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抄袭的定义,根据《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关于如何认定抄袭行为给某某市版权局的答复》中的解释,抄袭指的是“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窃为己有发表”的行为。
从抄袭的形式看,有原封不动或者基本原封不动地复制他人作品的行为,也有经改头换面后将他人受著作权保护的独创成份窃为己有的行为,前者在著作权执法领域被称为低级抄袭,后者被称为高级抄袭。低级抄袭的认定比较容易。高级抄袭需经过认真辨别,甚至需经过专家鉴定后方能认定。
那么,在法律上是如何认定抄袭的呢?
具体来说,我国司法机关主要是通过鉴别抄袭者使用他人作品是否超出了“适当引用”的范围来认定抄袭的。关于这个“适当引用”的范围,我国《图书期刊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也有明确规定:“引用非诗词类作品不得超过两千五百字或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如果多次引用同一部长篇非诗词类作品,总字数不能超过一万字。”
除此之外,司法机关还会根据被告对原作品的更改程度、原作品与被告作品的特点、作品的性质、作品中所体现的创作技巧和作品的价值、被告的意图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毕竟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抄袭者如果有意“碰瓷”,可以有无数种方式。把句子重新排列、顺序颠倒、添加几个词、删除几个词只是最基础的手段,最高级的抄袭,有可能是通过抄袭独特创意、核心设定、语言风格来实现的。
比如郭敬明的《幻城》被指“过度借鉴”了日本创作团体CLAMP的漫画《圣传》,其中主干情节14点雷同、人物和种族设置4点雷同、台词雷同、结局雷同,但CLAMP也只是对这种行为表示无奈。因为如果真的诉诸法律,将面临取证困难等问题,几乎毫无胜算。
再比如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有大大小小30多处情节、语句和《斛珠夫人》《寂寞空庭春欲晚》《和妃番外》《冷月如霜》《双成》等作品相同或相似,被晋江认定为抄袭。但流潋紫本人却认为:“这篇文将近40万字,绝大部分是我的原创,涉及情景描写雷同的,我也会做出相应修改,针对整篇文而言,我不认为我抄袭。”
《后宫·甄嬛传》真的是抄袭吗?恐怕也不太好说。其实,抄袭这件事,有时候更像是一个道德标准。鉴于现在的法律存在灰色地带,更多时候还是要靠作家的自觉。
被抄袭怎么办?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作品被抄袭了,首先要保持冷静,尽可能的搜集证据,确认自己的合法权益——著作权的归属。如果你申请了著作权并拥有著作权登记证书,那你就是法定上的著作权人,否则,还需提供其它权属证明文件。
你可以把能证明自己作品形成时间的证据和抄袭作品的截图保存下来,越完整、详细越好,这样便于维权。然后,可以向自己所在的文学网站法务部门反映,在法务部门和责任编辑的帮助下继续收集证据。
同时,走正规的法律渠道,将案件提交到法院,进行诉讼维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著作权纠纷可以调解,也可以根据当事人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或者著作权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没有书面仲裁协议,也没有在著作权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一旦认定对方有侵权行为,你可以依法要求对方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不要出面跟抄袭者直接撕逼,这样无益于维权,还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最后,调整心态,正确看待抄袭现象,不要因此丧失写作信心。你的努力,大众都看在眼里,持之以恒,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