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以3500万军民伤亡的惨痛代价,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场胜利不仅是山河重整的转折点,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里程碑,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抗战精神如一座不朽的丰碑,为年轻干部注入信仰之源、奋斗之力、担当之责。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当以史为鉴、以精神为炬,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青春答卷。
一、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国之大者”的格局
抗战时期,无数青年党员以生命诠释信仰。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战斗至最后一刻,胃中仅存草根与棉絮;赵一曼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信,用31年短暂生命铸就忠诚丰碑,他们的选择昭示着一个真理,青年干部的信仰,必须扎根于“国之大者”的格局之中。
今天的年轻干部,虽无需直面枪林弹雨,但同样面临“糖衣炮弹”的考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科技创新到基层治理,每一项事业都需要以家国情怀为底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年轻干部当以抗战先烈为镜,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在科技攻关的实验室中、在服务群众的窗口前,用实际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二、以团结之力凝聚奋进伟力,在新时代续写“人民战争”的篇章
抗战胜利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一场全民族的觉醒。从东北抗联的密林游击到淞沪会战的血肉长城,从海外侨胞的物资支援到文艺战线的笔锋呐喊,四万万同胞筑起“血肉长城”。这种团结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举国同心应对疫情的众志成城,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年轻干部身处基层一线,是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面对乡村振兴中的发展矛盾、基层治理中的多元利益诉求,唯有扎根基层,深入田间地头倾听民声,才能找到破题之钥。年轻干部当以“解剖麻雀”的耐心化解群众急难愁盼,以“众人拾柴”的智慧凝聚发展合力,让抗战精神中的团结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三、以斗争之志淬炼过硬本领,在危机挑战中锻造“血性担当”
抗战14年,中国人民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血性,创造了“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加大炮”的奇迹。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的决绝,八女投江慷慨赴死的悲壮,无不彰显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品格。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年轻干部面临的“战场”早已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转向改革发展的前沿。无论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还是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都需要发扬抗战精神中的斗争智慧。一方面,要像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以弱胜强”那般,善用创新思维突破困局;另一方面,要如百团大战般统筹全局,在复杂环境中把握主动权。年轻干部需在改革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将斗争精神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以青春之名赓续红色血脉,让抗战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抗战胜利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路标。从“赵一曼家书”成为思政课堂的鲜活教材,到“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陈;从《长津湖》电影点燃爱国热情,到“未来之城”雄安新区传承白洋淀抗战精神,我们看到,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的创造性转化。
年轻干部既是红色精神的守护者,更是创新发展的开拓者。在浙江余村,90后干部用直播带火“绿水青山”;在贵州“天眼”基地,青年科学家将“隐姓埋名”的奉献融入科技强国梦;在“一带一路”建设现场,青年外交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架起沟通桥梁···这些实践启示我们,抗战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与时俱进的火种。唯有将其与新发展理念、新科技革命、新社会治理相结合,才能让红色基因永葆生机。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年轻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篇布局,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砥砺前行。让我们从抗战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团结的智慧、斗争的底气,以青春之我投身民族复兴伟业,在新时代的“战场”上续写属于中国青年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