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
读到这句话时,我陷入了沉思。这是于漪老师的自谦之词吗?我认为不完全是。这句话可以看成是于漪老师谦逊人格的自然流露,但仔细想想,这应该还包含着她对广大教师的一种激励。
因为她深深地体会到,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她认为教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项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的伟大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项事业,教师是需要一辈子去感悟,一辈子去学习的。这是于漪老师从终生从教的深刻体验中领悟到的,这标志着她对教师这一职业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所承担的庄严使命的深度理解。
01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教师的,教师是育人的工作。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引领学生形成健全完美的人格,要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启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在她的多篇文章里,她都曾引用《韩诗外传》中的一句话:“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可见教师的生命应该表里澄澈,教师的人生应该是德智双全。
因此,学做教师,既要在学术上不断精进,智如泉涌,又要在人格上不断升华,堪称表仪。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缺一不可。
02
学做教师,首先要对教师育人的使命有深度觉醒。
于漪老师告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水平只能说明职前接受教育的程度,岗位上是要有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
做教师,身教远远重于言教。《论语·子路》篇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正如于漪老师说:“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用生命在歌唱”。
有了这种认识,才能够不满足在技术层面上灌输知识,而是将“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作为教育教学的价值指向。
有了这种认识,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地去“自我教育,严格要求,完善人格”,不断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通过不断学习和修炼,教师才能在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上不断精进,悉心锤炼,让自己的生命通体生辉。
03
于漪老师告诉教师应该通过“学、思、行”来修炼自己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所谓学,就是要站在文化的高点上广泛地汲取人类发展历程中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来提升自己的素养,滋养自己的心灵。
教师的学习,不仅是自身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升的需要,而且还是为人师表的重要体现,因为“师风可学,学风可师”。
只有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启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才能“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与价值”。
思考,是学做人师、锤炼学术和人格魅力的重要维度。于漪老师认为,要把思考与学习、思考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境界。
教育教学境界的提升主要是对教育教学认识的深化以及教育教学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的掌握,从而使教育教学从自发走向自觉,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也就得到了保证。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善教”,还要“会写”,要“勤于观察思考,勇于织锦成文”。
行指的是教育教学是一项实践性的工作。教师站在三尺讲台,用生命去歌唱,把课上到学生心里。
在于漪老师眼中,“教师”是两个通体闪光、魅力无限的字眼,以教师为职业的人,只有永远不停地实践,不断地前行,不懈地追求,才可以无愧。
所以在做教师的道路上,她永远保持着行走的姿态,“一辈子学做教师”。
04
在《教海泛舟,学做人师》等文章中,于漪老师通过鲜活的教育事例告诉人们:学做教师,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生命的培育场;学做教师,就要在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中把学生的生命质量放在自己生命的杠杆上去撬动。
于漪老师说:“在我的教育生涯当中有两根支柱,一根支柱是学而不厌,一根支柱是勇于实践,两根支柱的聚焦点是反思。”
是啊,证书学习、实践与反思的紧密结合,让于漪老师成为一个襟怀博大、心灵澄澈、见识卓越、永不落伍的“师之大者”。
《教育姿态》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