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城市的窗口。东营这片盐碱地,在历史的长河里,盐一定是某个时期不可或缺的主题,有个盐博物馆,也在情理之中。
从石大西门坐公交到移动公司转游2路,在南二路巫山路口下车,往前走200多米右转就到了。
从这个大门进去就是博物馆的大厅,大厅的房顶上有83个大大小小的“盐”字,代表东营于1983年撤县建市;同时地面也有灯光显示的5个“盐”字,代表东营市目前下辖的3区2县。老实说,用83个盐表示1983年,这种关联让我觉得莫名其妙,设计的人到底是什么脑回路?
从大厅往右正式进入博物馆,一进入口,就可以看见两侧盐业三宗的塑像和介绍。所谓盐业三宗,也就是盐商的祖宗胶鬲、海盐生产的创始人夙沙氏、食盐专营的创始人管仲。这三个人,我只知道管仲,“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出自他。
盐业三宗后就正式进入博物馆,共分为四部分 ,基本都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做成一个个专题版面贴在墙上。
第一部分史海盐踪,介绍盐的起源、类型、分布以及古代和现代盐的生产运输、东营盐业历史。
东部出海盐,中部出井盐,西部出湖盐。我想起了我们油田下面的几套盐层。
旧时煮盐工艺。
东营盐业历史悠久,最早都追溯到春秋时期。我只知道盐让东营土地上长不出庄稼,知道最近几十年东营城市绿化不易,没有想过盐业作为产业,也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山东省原盐产量全国第一,东营贡献了五分之一。
现在我知道了,濮阳不仅油没有东营多,盐也没有人家多,东营物价高不是没有道理的。
博物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就是一些化学知识和医学知识,我主动选择性忽视。作为一名奔跑在养生路上的半百老人,炒菜如何放盐更科学还是必须关注的。
总结重点:炖肉后放盐,蒸鱼先用盐腌,花生油炒菜先放盐,其它油后放。
有一些盛盐的器皿,古色古香的样子。
有一个交流活动的盐场,场子中间是粗盐,这种盐炒了放布袋里热敷有消炎镇痛的作用。
研磨粗盐的小石磨,很亲切。小时候在老家,没少拉过这种磨,比这个大多了,当时象驴一样的拉磨,好痛恨。
整个上午,我是博物馆唯一的游客,为此我得到了高规格接待,售票的工作人员充当解说员,专门为我介绍了一遍。他大约是觉得我莫名其妙,问我从哪里来?为什么一个人?我笑笑不语,装出莫测高深的样子,我总不能说自己无所事事瞎溜达进来的吧。
我在这里逗留了半个多小时,出来后发现博物馆的西边是一片别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