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其大略到八面受敌
以前初次看到陶渊明说不求甚解,颇觉得知己之感,从此看书就放纵起来:遇到不认识的字,也不去认真地查字典了,更别说查到后再认真地写几遍,力争完全记住。遇到不理解的词句,也不再急着弄懂它的意思,而是一个劲儿地安慰自己,反正不求甚解。
后来慢慢发现,不是这么个道理。
在看到《越读者》的这一节时,终于解开了许多年的困惑。
本节首先列举了诸葛亮、陶渊明、朱熹三人的读书风格。
诸葛亮的“观其大略”。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朱熹的“熟读精思”。
网上有网友对这三种读书风格展开热烈的讨论。作者对这种讨论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有些书需要观其大略,有些需要不求甚解,而有些却真的需要熟读精思。或者,同一本书里,有些地方需要观其大略,有些地方需要不求甚解,而有些地方需要熟读精思。又或者,同一本书,第一遍是观其大略,第二遍是不求甚解,第三遍是熟读精思。
与其说这是三个人的三种风格,不如说这是三种不同的方法。相信诸葛亮、陶渊明和朱熹三个人在各自的阅读中,一定是几种方法交叉使用的,不然真有点儿不可思议。
接下来出场的苏东坡,可以说是一位集大成者。他的读书方法超级无敌。
有人请教苏东坡,说你这么博学,其他人能学得来吗?苏东坡的回答是肯定的。
苏东坡少年时候读书,很多书都读好几遍。比如他读《汉书》,就读好几遍。第一遍专读治理之道。第二遍研读其中的人物。第三遍官制。第四遍兵法。第五遍货财。每读一遍,专门针对一个主题全面搜罗,对其他主题视若无睹,这样利于专精。几遍下来,每个主题都精通了。
苏东坡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是:“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这样的方法不是用来读杂志一类的,它的主要用途在于:
一、读一般人觉得复杂又深奥,初看头都会晕的书。
二、主题阅读。
说到底,“八面受敌”读书法,其实是一种多层次阅读法。
讲完这些,作者再次把矛头对准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关于用功读书和用力读书的区别。
为了应试,许许多多的人早就没有了“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八面受敌”的概念和区分,面对教科书上一些本不需要记忆的琐屑之处,花大力气死记硬背。
这样一来,如前面章节所说,是把大脑cpu当做硬盘来用,cpu被浪费了不说,要使用硬盘时也不可得了。
所以,重要的事情最后再说一遍:
用功读书,其实就是懂得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