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发现:许多优秀教师都将“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列为自己成长的关键要素。我是一名普通教师,也不那么优秀,幸运的是我也曾遇到了自己专业生长的关键要素——王玉桂老师和她的专题讲座《写作,是和自己的灵魂交谈》。
当然,这不仅仅只是一场停留在理念层面的学术讲座,更重要的是王老师将台下的我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学生,她手把手教我们解读教材,教我们指向交际语境的写作教学策略,更教我们如何成为“人师”。
讲座中王老师多次谈到了教师的专业生长。正如王老师所说,生长更具生命力,是扎根,是积蓄,是拔节,是孕穗,是清如许的源头活水。于是我就想,作为一个不那么优秀的语文老师,我该如何做才能生长成自己期待的样子呢?
生长源于规划
首先是自我规划。自我规划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我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却越来越高。近年来,很多学校在高中里就为学生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这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在教学生提前学会自我规划。
我高考那年,班里有11位同学(包括我)报考了省内同一所师范大学。当时我们的分数差异在二十分之内,于是乎我们11人就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报考了同样的志愿,从高中校友升级为大学校友。现在想起来这真的很恐怖。
只是因为分数相近,我们就报考了同一所大学。我们全都热爱教育吗?从教之路真的适合我们每个人吗?答案显而易见。而有着三十年教龄的王老师,能够在长达6小时的讲座里,把我们数百人身临其境地代入她的课堂,我想这一定是因为热爱。
职业规划如此重要。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教师的专业生长也离不开自我规划。没有规划就没有对未来发展的期许,没有规划就没有付出实践的行动指南。当然有人会说,做就好了,何必那么麻烦去规划。可总得知道为什么去做吧!总得预设一下凭着自己的努力能走多远吧!
生长源于逼迫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圈、学习圈、恐慌圈。长期处于舒适圈,人会变得懒散、被动、几十年如一日。而一个人的生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逼迫自己跳出舒适圈,一步步走向学习圈,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事物, 把“学习圈”变为“舒适圈”,把“恐慌圈” 变成“学习圈”。
2017年,获“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的《鹬》就是这样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我们会是那个“狠下心来”逼迫孩子勇敢尝试,教会孩子独当一面的小鹬妈妈;我们会是那个看似微不足道,却在不经意间给别人的成长带来奇遇的寄居蟹;当然我们更会是那个一生都要面临成长的鹬宝宝。
作为小鹬宝宝,心安理得地张着嘴巴等着妈妈来喂食,这是我们最初的舒适圈。什么都不用做,张开嘴巴等着就好。掌握独自觅食的本领这就是我们的学习圈,这期间会遇到大风大浪,我们习惯性退避、躲闪,可是饥肠辘辘逼迫着我们去勇敢尝试。于是在水里睁开眼睛的鹬宝宝看到了站到岸边不曾看到的美丽景观。世界仿佛一夕之间天高海阔,任鹬宝宝进退自如!而这一切的蜕变都源于生长的逼迫。
王玉桂老师,30多年教龄,中语界多项桂冠集一身的她依然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将她的课堂开放给需要学习切磋的同仁,甚至还进行着一个人的同课异构,还在逼迫着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平凡的我们,不更需要逼迫自己一步一步走出舒适圈吗?
生长源于自律
在谈到写作教学的现状时,王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写作意志哪个更重要?很多人脱口而出: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很重要。
可是,写作兴趣可能是突如其来的灵感,也可能会随着灵感的消失荡然无存。就拿看电影来说,我今天看了一部电影,看的过程中感触很多,如果我看完当天就能够把当时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不管过了多久我再看当时所写,我一定会对那部电影有更丰富的回味。倘若我当时想写,但没有去写,时间越久我越不会去写,因为想法在流失,回忆在模糊,即使再提笔也无从下笔。
所以,写作意志更重要。意志力是持久习惯的培养,它会内化为人身体的一部分。当然这个意志力的培养很艰难。有个段子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除了容易长胖。反过来对照自己,为什么减肥没有成功,为什么专业生长缓慢,不过是因为不自律罢了。意志力养成了,何谈不自律呢?
生长源于修心
北宋张载有言:教育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超级演说家》里董仲蠡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在修心啊!”
王老师在今年的一次送教过程中让一个两年没动过笔写作文的孩子写下了“云在天上飘,是因为有风吹过”的诗意语句。这就是王老师朴素的教育情怀——修心。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人”前行的灯塔。
愿我们都能带着王老师的期许,不断生长,努力成为推动“云朵”前行的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