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快过春节啦,放假在家有孩子不停的喊“妈”,真的很难静下心来写文章,今天给大家推送之前在读书群里分享过的书籍,成甲的《好好学习》。
学习是一种手段,是我们获取知识、提升认知的重要方法。
学习也是一种状态,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都在不停的接收到新的东西,这个接收是被动的;不同的是,有的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不肯再接受新的东西了。
但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红皇后说:“只有不停奔跑,才能停在原地。”这也是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都需要终身学习,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学习。在学生时代,我们总是会被一些平时看起来不怎么用功,却总能考第一的学霸们虐,我们会羡慕会嫉妒会气愤不服气,但无论怎么努力就是追不上人家。
这种状态甚至一直延续到我们成年后的工作生活中,有的人总是运气特别好,做什么事情都顺利,做什么都能成功,真的是他们有特异功能?
其实不是,有可能是他们学习能力强,掌握了事情发展的规律,一理通百理通。
也有可能是他们预见性认知能力特别强,做什么事情都能够提前做好准备,想好应对措施,成功的概率自然就高了。
《好好学习》这本书教给我们一种学习方法和理念,提高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能力。
这本书有价值的内容很多,我总结了几个自认为比较有用的观点和方法分享给大家:
第一,知识管理
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也不是所有的知识对我们都有用。如果不能将时间合理地用在有效的学习上面,我们可能终其一生都会碌碌无为。那么如何识别出信息和知识、如何筛选出对我们有用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作者的定义里,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我们要选择学习那些能够更加深刻的改变我们行为的知识。
也就是要进行知识管理。
这和《认知突围》的作者蔡垒磊提出有效知识和次有效知识很相似。我们要尽量学习有效知识,避免在次有效知识上面浪费时间。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有效知识?
我个人的理解是就像武侠小说里面的那样,应该学内功而不应该是学招式,学那些可以和其他知识建立联系的知识,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
很多人看似很努力,却毫无成效,这也是我们常听到的“虚假的努力”“低水平的勤奋”,王兴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这句话很有意思,对照我自己,也常常有这样的情况。
但是为什么大家情愿做很多事情也不喜欢思考?我今天听到一个观点觉得很符合这个逻辑,因为其实思考也很累,你要不停的去一个未知的领域碰壁,然后去破壁。
不喜欢思考只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
要改变这种懒惰的思维,关键还是要提高我们认知的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有深度的认知通常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要了解问题的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从而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
第二、临界知识
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临界知识。
我们经常犯下很多错误,往往源自其漠视一些重要而基础的规律,这些规律就是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这么重要,要怎样发现和掌握临界知识呢?读书自然是最基本又重要的方式。但读书也是讲究方法的。
作者提出了一种读书方法的升级,我自己试着运用了一下,感觉大大地提升了读书的效率。
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之前一样,看书的时候喜欢摘抄,划重点。
我后来慢慢地意识到,这样的方式也是“虚假努力”的一种,抄下来的东西,只是当时觉得挺好,事后既记不住也很少再去翻看。读书的过程就是记录新知识的过程,结果就是“知道了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作者提出的一种更好的办法就是:将我们学到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其实我平时在写文章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这个方法,为了论证一个观点,往往需要讲几个小故事来印证,这就是一种联系。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可以充分运用这个方法。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网,我们便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接受知识,还要加工这些知识为我们所用。
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我们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第三、预见性认知能力
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提到: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就是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
我刚开始看到有些不解为什么要将预测问题列在最后,如果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这三个目标,应该是先预测再解释,然后再解决。
后来细细琢磨才发现,作者应该是按照这三个目标的难度来排列的,预测问题是最有难度的一种能力。
同样的情境下,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除了性格的因素,更多的应该是当事人对这个决定会产生后果的相信程度。
比如你买了一支股票,到一定价位是卖是留,取决于你的判断,而你的判断基于你获得的信息质量。
预见性认知能力要如何提高?
熟练地掌握事物发展的基础规律,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我们就能逐步培养“预见性认知”的能力。
我们在做选择时,不仅要根据接触到的现象做反应,还要思考导致这个现象的系统结构,要考虑与这个现象有关的多个元素。
要培养预见性的认知,还要培养提问题的能力,多问“为什么”,对一个问题追根溯源,掌握背后的规律,才能形成预见性。
我们在做一个比较重大的决定时,不应该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陷入细节和表象的问题里。
当我们的预见性认知能力比较强的时候,就能提前预测问题,既能够提前部署,了能够防患于未然,自然就有了快人一步的运气。
第四、复利
复利这个词,我们可能更多的用于投资理财方面,但其实复利模式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比如一个公众号的文章阅读量越高,转发的人就越多,点击阅读量就会更多。
比如你认识的优秀的人越多,可能受到的影响就越积极,这会让你变得更优秀,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想要认识你。
再比如你的知识越多,各种知识之间建立连接的可能性就越大,你对知识的融汇贯通能力就越强,这会加强你的学习能力,你就有机会学更多的知识。
之前有朋友问我怎么提高读书的速度,我觉得读书慢,排除专注力这方面的问题,应该是理解能力不够强才会慢,当你看多了懂的多了理解能力加强了,你看书的速度自然就快了。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感慨:这个世界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这就是复利模式,复利模式是这个世界的基本动作规律之一,我们要学习用复利的思路思考生活。
第五、反思与回顾
前面提到过,我们要真正快速学习,不是一上来就求快,而是要先放慢,练内功。而内功的基础,便是反思。
反思不是总结,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举个例子,是我自己的亲身体会:
我之前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每次一点小事就会冲他发脾气,事情过去后又后悔觉得自己做得不对。
16年下半年我想了个办法,每天早上我会把前一天与孩子相处的点滴回忆一遍,记录在文档里面,总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再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后来我发现跟孩子发脾气,基本上都是因为当时自己情绪本来就不好而迁怒于他,并不是孩子的错,或者是孩子的错但换到心情好的时候就不会发脾气。
意识到这点后我每次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居然改掉了乱发脾气、遇事冲动的坏毛病。
现在想想这种方法应该就是反思。
除了反思,提升学习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回顾。
定期回顾就好比审视你的人生K线图,什么时候是高峰,什么时候是低谷,一目了然。你做的哪些决定当时觉得很对,而越到后面会让你越被动;哪些事情当时看不出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产生了价值?
都可以通过定期回顾的方式,让你发现基本规律是如何影响你的人生,从而让你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可能会有朋友说,每天反思回顾什么的太浪费时间了,这样想就又“短视”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重复着出现的,也就是说我们经常被同一块石头绊倒N次。
通过回顾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好的方法和习惯,以前就用过的而现在早就忘了。而生活中的很多麻烦我们以为是新问题,但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都是旧问题披着新马甲。
反思和回顾特别是时间跨度较长的回顾,会让我们更清楚看到那些错失的机会和抓住的机会,会提醒我们帮助少犯错,能帮助我们绕开人生中的很多坑,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好好学习》这本书的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启发。看完这本书我的收获挺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