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
实际上,我们的其他感官和感觉也照例都在扭曲着世界的本来面目。但恰恰是这种变换了物态的感知扭曲过程,最有效的建立起我们生存所需的识别系统。而且对于所有的动物来说,只有这种扭曲了真实的感觉才能最经济、最和谐地维系生命微弱的存在,谁又能指责这种不为发现“真理”而设的感知方式是生命存在的一种错误呢?要知道,我们的感知系统不是为了“求真”设定的,而是为了“求存”设定的,这才是全部问题的关键·····
话虽如此,但人类毕竟不能像动物那样停留在简单的感觉层面上生存。于是,人类中间的先哲只好将我们全体逐步带入超越感官的理性高度。尽管这样一来,哲人们又要生出更深层一层的疑问:难道建立在感觉误导基础上的理性,就一定不会将我们引上谬误的纵深方向?换言之,我们凭什么认定,理性知识必然就是感觉错误的纠偏而不是感觉失真的顺延?问题是,在理性层面上,我们同样没有一个可供转换自身立场的参考系,所以,我们又会像当年信任感觉一样地信任理性,尽管这种信任其实照例没有丝毫道理可言。
·····
基于此,如果我说,我们人类同样是一种被彻底埋没在蒙蔽昧暗箱之中的存在物,你还有什么方法提出反证呢?——不同的也许仅仅在于,我们是以自认为明白的方式被蒙蔽着而已。
随笔:
人只看得见自己相信的事情,而自己相信的事情又是过去自己所有经历积累的产物。反过来说,每个人的经历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眼中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在感觉扭曲世界之外 ,其实还有一个认知扭曲的世界。所以,我们平时要克制纠正别人错误的冲动。因为彼此的认知世界是不一样的,你的善意纠正,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愚不可及。如果真要帮助别人,稍加引导,点到为止,他们真有可能认同你,自然会明白;如果他们不明白,说明他们还没有到可以改变的时候。
附录:
赞美与批评之5:1。 昨天是第一次考核小胡早睡的日子,小胡表现非常好。从同学家赶回来,立马刷牙、洗澡、上床。这三个动作都赶在考核表规定的时间之前完成了,这样在10点关灯前,她可以在床上看25分钟的书。考虑第一天,整体表现不错,她看书拖到了10:03分,我还是按10点关灯给她打勾了。这样初步看,利用“损失厌恶”(不按时,就打×,如果一个月考核时×超过80%,我有权拒绝给她买书),配合动作拆解(分成刷牙、洗澡、上床、关灯,共4个动作考核),引导小胡进步,还是比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