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见了很多中后期基金老大,国内各种金主,强烈感觉到市场在变冷,融资越来越难。不管是基金,还是公司,很多都会出现金问题。已经拿到至少1.5年现金的创始人们,恭喜你们;还没融到的,极力加油提速降价,灵活处理以拿到钱为唯一目的;但还盲目乐观的那些公司,你们在等死。
我几乎隔几天就在这里啰嗦提醒大家,就是因为我看到太多失败案例,手上有太多实时数据,知道哪几家公司现在面料巨大现金问题,为什么一手好牌现在会这样。才会厚着脸皮在这里一次两次提醒大家早点不介意估值,小步快跑搞定融资。
我和我们团队持续提醒了,如果公司还不听还不重视还很固执,我们绝望的那天,我会把投资投后融资帮忙全部停掉,让那家公司自生自灭。商业环境本来就这么残酷。对我们的损失也就是1/330,330家公司之一。
我得承认现在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了,投资人想要知道的都是你如何收支平衡,别再跟我说太多增长和GMV。不管是什么行业,如果你能处理好增长和收支平衡,过了那个点,你就是赢家。
盲目乐观,还在追求高估值,还在为自己一点点成绩沾沾自喜,还在扩张补贴,现金低于6个月了还没有凶悍调整,融资还没有当第一大事,还在幻想有投资人巨额支持,都是死翘翘前夕的症状。
去年下半年开始的资本寒冬,冻死了太多的公司,昨天还牛逼哄哄的公司,明天说死就死了。
融资不顺利造成企业发展受阻可以理解,但是直接导致破产还是有点夸张,但如果你深入了解每家公司的情况的话,你会发现破产真的是应该的,因为许多创业公司融了资之后一下子就忘了起步的时候的艰辛,养成了骄奢淫逸的氛围,烧到快死了才恍然大悟,但都已经无力回天。
互联网行业因为最早都是抄硅谷的,所以也会流行照搬硅谷的文化,大家以对标硅谷为名搞起了豪华的办公室,丰盛的下午茶,多种多样的员工活动,动不动出国旅游,大多数钱都还没赚到的公司,你看着一群人在办公室里办公,戴个耳机刷个微博,到点就下班,就好像扔一堆钱在一个巨大的火炉里烧一样。
我也不例外,最夸张的时候,还实行过比硅谷的弹性工作制还要弹性的“随意工作制”,大家上下班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只要完成工作就行,结果他妈9点钟一个人都没来,做不完工作随便找个借口就搪塞过去了。
文化这东西就跟直接民主制度一样,不能不考虑国情就随便乱搞,它的背后有很多人性和习惯的不同。就好比因为国内信用体系不健全,在国外很火的Airbnb就没法直接复制到中国来,中国要是搞全民公投,分分钟就是新一轮打土豪分田地。
人是有惰性的,但互联网人似乎都喜欢标榜自己自驱力高。你让他加班吧,他跟你说效率。我就好笑了,工作时间和效率是有多矛盾?你就不能做到既工作很长时间又很高效率吗?真的是,偷懒还不忘找个装逼的理由。
很多公司工资也乱开,而且喜欢超过需要去引入高管,动不动年薪60、70万,你的公司什么时候能赚回大家的工资啊?
制度宽容是没用的,员工表面上看起来和乐融融,赚钱的时候是他的功劳,公司一倒他就开始骂被你这个傻逼老板给坑了,浪费了大好青春没活干,技能得不到提升。反正横竖都会被骂,还不如制度严格一点,让大家多做点事情,多提升能力,至少离职的时候去到别的公司还能加薪升职,做个中流砥柱,作为老板你才算对得起他。
我总是觉得,人才跟公司现在所处的阶段是否匹配最重要,而不是这个人才牛不牛逼。你明明公司业务还在早期,在探索,就找一些大牛来,这明显就不符合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人家在BAT能创造巨大的价值,拉来这里只能为你不靠谱的想法在试错,对大家都不好。
什么阶段用什么人,什么庙供什么菩萨,才早期,就扎扎实实招普通的人,通过大家一起努力,把业务做大的过程中让大家都升值,这才是商业本质。
成败的要素里,运气占了99%,剩下那1%,取决于多数人的努力程度。
努力绝对是有用的,你扪心自问一下,你做12个小时是不是肯定就比8个小时要有产出一些,如果不是,那你也太弱了吧,就别来创业,去大公司养老吧。
创业就是有一个好的机会点,可能在未来有比其他就业方式更大的收益的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活动,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你朝九晚五,一天能做多少事情,你怎么在残酷的市场中竞争?
最后说两句一句说给同是创业的人听:出来混,总要还的。不要再装逼了,踏踏实实做好公司,自我造血才是硬道理。一句话说给职场的同龄人听:活少钱多的事情这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不要总是骂老板傻逼公司坑爹,好好干活提高能力,赚最多的肯定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