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90篇。
《论语子罕篇第九》第7篇: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这则论语不好解,前辈名家注解各有说法,争议也最大。
第一点分歧是关于“牢”,【朱熹注解】牢,孔子弟子,姓琴,字子开,一字子张。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查无其人,《集解》郑曰:牢,弟子子牢也,就是郑玄说是孔子学生。
【钱穆先生注解】牢曰:牢,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无其人,当是偶阙。或说即子琴张。今按:《论语》编者,于孔子弟子必称字而不名,然称字亦必加子字,其有同字者,则配氏以别之。以牢为琴张之名,亦无据。然此处牢字必是名,一部《论语》,惟此及《宪问》章单称名,或此两章是此二人所记,故自书名,编者仍其旧而未改。或遂谓上论成于琴张,下论成于原思,则失之。牢曰以下或另分章,今不从。如是弟子,一般称:子~,可此处只一单字,
第二,子云,而不是子曰。有的解释说——“曰”是书面化的,一般出现在语录体文章中,《论语》中的“子曰”;“云”一般不出现在对话中,很多情况是自己自述或者转述他人的话语。此处是“牢”转述的孔子话,解释得通。最大的分歧是‘吾不试,故艺。’
【朱熹注解】试,用也。言由不为世用,故得以习于艺而通之。
【杨伯峻先生译文】牢说:“孔子说过,我不曾被国家所用,所以学得一些技艺。“
【钱穆先生注解】试,用义。孔子言,我不大用于世,故能多习于艺。
【李泽厚先生注解】老师说过,我因为没做官,所以才学得许多技术。
【李里先生注解】孔子说,因为我不能出来做官为天下所用,所以我只能多才多艺,做各种粗活来养活自己。
其中朱熹与钱穆先生直接将这则论语归并到上一则,认为这是对上一则——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的补充和说明,而不应该另写一则。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的办法还是先从原文着手,我们先看“试”,
造字本义:古代任用官员之前根据程序对候选人进行考问。动词:古代任用官员之前进行口头考核。试,用也。——《说文》 明试以功。——《虞书》,今予将试以汝迁。——《书 • 盘庚》 ,私人之子,百僚是试。——《诗 • 小雅 • 大东》
我们再看“艺”,艺,才能也。——《广韵 • 祭韵》
如果结合人生来看,多才多艺的人,大都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所致。如果完全是为了考试,或为了谋职位而学的东西,多数是敲门砖,往往并不牢靠。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上一则论语中孔子刚刚讲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而下面由他的弟子琴牢说出,孔子说:“吾不试,故艺。”这样连起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求学问,是为自己学问而学问,并不是为了要尝试什么,并不是拿学问来作工具求取功名。秦汉以后的儒家多用孔、孟思想做敲门砖,求取功名,这不是孔子的精神。孔子因为是为自己作学问,不以学问作功名富贵的尝试工具,所以他的学问,到达最高的艺术境界。
反观我们现在读书,进学校是为了将来求职业,为了前途,所以书读得没有艺术境界,很痛苦。一个人如果完全是为了外在的奖励,如考试、就业、评职称,拿大奖,而去学习,去钻研,自然学的痛苦,坐的寂寞,很难有大的成就,比如南怀瑾,没有为了权、为了名、为了利而去学政治、军事、经济,完全因为喜欢而研究并传播传统文化,才有后来“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成就。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都太功利了,从小开始报各种班,还美名其曰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学就是为了高考能考上985、211作准备,考大学完全是为了将来能有个好工作,结果导致很多人钢琴过九级后不想弹琴,考上大学后不愿学习,大学毕业后再不看书。
如果我们再看这则论语,会引发我们多少思考。也许就是这则论语带给我们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