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10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 (13.28)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通译】

      子路问孔子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学究】

      何谓士,古代对士的理解和框定是有严格标准的,这也是社会阶级性的一种等级界定。你可以认为自己不是什么阶级,但一旦认定就是社会共识的界定,那就相当对于这个界定有一定的约定。如佛教所说,你要成为比丘,那必定有比丘戒,否则容易引起社会认知混乱。

      孔子这里讲到作为士,在行为上就要做到朋友之间勤勉鼓励,在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这是作为一个士阶层人员起码应该做到的行为表率。孔子崇尚周礼文化,必定需要不同的阶层用自己的行为方式来传承文化,普及文化。有时候有些思想可能过于理想,但至少使社会有了规则,大家的行为有了规范,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了表率。

      五伦关系是儒学重要的关系,君臣、父子、夫妻伦容易使大家接受,而朋友伦和兄弟伦容易模糊,这里用彼此勉励和相处促进来表述这两个伦常的界定,是有一定的层次性。

【原文】(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通译】

      孔子说:“善人教练百姓用七年的时候,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学究】

      周朝年代把中原作为王土,把中原之外的氏族称之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也就是没有文明传承的原始民族。在春秋战国年代,疆土不断变化,版图不断扩大,文化的改造就是当务之急。孔子这里说到只要对那些蛮夷之人进行系统教育和感化,七年时间就能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与大家一样的社会认知。

      这里也说到,只要坚持不断地教育,通过七年都能把不同的人改造成一样的人。古有十年磨一剑之说,孔子所说的七年只是一个相对数字,并非数字的本身。也就是所有的努力到了一定的积累必定会有不一样的成果。

【原文】(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通译】

      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学究】

      本章和上一章都讲了教练百姓作战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并不完全反对军事手段解决某些问题。他主张训练百姓,否则便是抛弃了他们。

      春秋年代,诸侯彼此战争,但是当时的人口并不多,武器也相对落后。于是就有了全民皆兵的战备。那时候战争,老百姓参与打仗要自带兵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要不断操练百姓,强化百姓的战争意识和战术能力。如果平时不能好好操练那些百姓,一旦遇到战争,就会兵败如山倒。所以一定要未雨绸缪,平时一边生产一边训练。

      现在民兵和预备役就是这样的功能,要成为战争的胜利者,必定离不开百姓的参与,全民皆兵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因为再能干的雇佣军都抵不过全民皆兵。

【结语】

    《子路》30章已经结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样的名句在探究中,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所有的学术必定需要在实践中深入,通过各种事件应用不断深化道理的感悟。本篇有关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正是在实践中提炼的经典。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