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国君郑武公的妻子姜氏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出生的时候难产了,险些危及姜氏的性命,姜氏担惊受怕之余十分厌恶他,甚至给他起名叫做“寤生”(难产之意)。
由于姜氏还有一个小儿子共叔段,可能生小儿子的时候比较顺利,也可能是小儿子天生就得宠爱,姜氏就偏爱小儿子,甚至想要郑武公把诸侯之位传给共叔段,不过好在郑武公没有同意,认为这是有违礼法之举。
寤生即位之后封为郑庄公,姜氏看不下去了,便为小儿子共叔段请封地。
一般来讲,在那个时候,大的都城不得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
而姜氏为共叔段请的封地叫“京”,这个京可不是京城,而在今河南荥阳,那个地方的面积已经违反了这样的规定,虽然有人劝谏,可是郑庄公依然不听从,把京地给了共叔段,在当时甚至有郑庄公让位的谣言。人称共叔段“京城太叔”。
后来,共叔段谋反,姜氏居然还帮着打开了都城的城门。但是能当上国君的人都不简单,郑庄公早就知道他这个弟弟有这样的心思,不阻拦就是因为共叔段的实力他是知道的,并不能对他造成大的威胁。
而姜氏打开了城门、并为共叔段通风报信的行为却让郑庄公十分气愤,我明明是你的大儿子,你怎么能帮助你的小儿子夺我的国君之位呢?
即使是姜氏这样的盲目偏爱,这件事情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了,而郑庄公也对姜氏失望了,对姜氏说道:“我们如果要再相见的话,就到九泉之下吧!”(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此言一出,姜氏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愚蠢,万般挽留后悔也难以挽回自己这个大儿子的心了,只好收拾行囊离开了郑庄公。
后来,郑庄公可能意识到这个自己这个娘也是关心过自己的,虽然偏心弟弟愚蠢到谋反,但是并没有真正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并且还是把自己带大了。说到底,也就是被难产的痛苦蒙蔽了眼睛了,想来想去,无比后悔,暗自抱怨自己的冲动。
可郑庄公是一国之君,国君怎么能反悔呢?
这时候,郑庄公赏给了颍考叔一些食物,颍考叔在吃的时候,把肉都留了下来,还让人精心装好,拿去送给了自己的母亲。
郑庄公看着颍考叔为母亲着想的样子,再想起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不由得越发后悔,长叹着说道:“你都有母亲可以孝敬,而我却没有!”
颍考叔问了原因之后,才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对郑庄公建议道:“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只要命人挖地道,见了泉水,不就是黄泉了吗?在那地道里相见,谁又会说不对呢?(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郑庄公听说了,十分高兴,马上命人行动,地道不久就建好了。
而这时候姜氏也真正的忏悔了,接受了大儿子寤生(不接受也没办法),两人就在地道中相见了。
最后,郑庄公和母亲姜氏两人消除了母子隔阂,“其乐也融融”,“其乐也洩洩”。
《左传》评此事,引用《诗经·大雅·既醉》中的“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来说颍考叔用其至纯至孝感动了郑庄公,可以得知,孝子的孝心永远没有穷尽,永远可以影响到你的同类的道理。
作者:泽茜
参考资料:《春秋左传》(中华书局版)、《诗经》(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