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商学院
舅家的大老表,今年刚好80岁。
春节前,他的几个儿女们商量,过吧年,在他80大寿的时候呢,给他过个生日。
当时他摇摇头,说,过啥生日,这么多年,不过不是也过来了。不过不过。
他一语成谶,八十大寿的生日真的过不了了。
他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
其中,二儿子在南方一个城市里落脚了。
那年老伴走了以后,老家剩下他一个人,弟兄两个商量。
每年冬天,天冷的时候呢,让他去去南方老二家居住,他那里暖和。
来年春上老家暖和啦,就回来跟着大儿子住,弟兄两个,一轮半年。
开始就这样说定了,老表的身体非常健壮,不想去也无奈。
快70岁的人啦,他的饭量一点都不减。
每天早上,他喝一大铁碗稀饭。还吃两个蒸馍,半碗菜。
中午的时候,他吃一大碗捞面条儿,然后再喝一晚面汤。
晚上他吃的,跟早上吃的差不多,一碗稀饭,半碗菜,两个蒸馍。
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一般他都不吃。
三个闺女来拿的营养品,保健品,还有面包啦,饼干啦,什么乱七八糟的牛奶啦。他从来都不喝不吃。
说那些东西都是垃圾食品,吃吃肚子里面不舒服。买着怪贵,花钱买罪受。
他说,要想身体好,还是家常便饭。稀饭面条、面条稀饭。
自己地里种的粮食,拉到磨面机上一磨,回来,自己做的。
啥也没有加,这添加剂那保鲜剂不存在,没有化学东西,没有农药危害身体。
人人都吃这些,活到一百岁也不会生啥大病。
村里人都不知道,他去南方老二家住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住到儿子的家里面。
老二媳妇不让他进门儿。说那房子里面住个老人不方便,脏兮兮的。
再说,那房子也不够住。让他睡沙发上,睡客厅里吧,怕人家笑话不孝顺。
她说的也是实情。三室两厅的屋子,四口人,他们两口子住了一间卧室,闺女一间,儿子一间。真的没有老人的地方了。
但是弟兄两个已经都说好了。老二要是不让父亲来,说明他不孝顺,亲戚朋友面前,没法交代。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老二想到了厂里面,还有几间破房子。
不如给父亲租下来一间,让他一个人住在那儿,做饭吃,自己给他买吃喝拉撒。
他把这个想法给老爹说了说,老人无奈的点点头。
不答应,又能怎样?勉强住进儿子家,遭一大家子不稀罕。
有其看他们脸色吃饭,还不如自己,单独住,单独做着吃。
就这样,他住进了厂里的一间杂货屋里。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这是一个新地方,老人感到比较新奇。
再加上儿子每天给他买来饭吃,他感觉这日子也不错。
吃吧饭没事干,他就背着手到厂门口的大街上溜达溜达。
他也去临近的超市里面逛逛,那儿还有一家商场。
商场的地方很大,里面环境很好。
可是在那儿呆得久了,感觉不如自己家里面舒服。
老二上班忙,不在天天给他买饭了。给钱,自己买了吃。
这里没有一个熟人,没有可以聊天的老朋友。没有邻居,没有任何的人情世故。
有时候和儿子说说话,走到门口和看大门的老人打招呼,其他人都没人说话了。
不远的集市上,他去买早餐吃。中午的时候他也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去买着吃。
感觉日子很无聊!
在家里,自己可以种点儿地,养一只羊,再喂几只鸡,感觉那样的生活充实自在多了。
这自己啥也不干,闲人一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吧?
在那儿过年,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市区里,自己一个人去不了。
有时候想坐路车去,人生地不熟的,怕自己摸迷了,给儿子找麻烦。
没有人拜年,也没有人过来陪自己说话。
儿子媳妇,从来没有叫他去家里热闹一下。
他多么想,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去老二家里,看看自己的孙子孙女,享受一下家庭温暖的氛围,享受一下丰盛的年夜饭菜,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啊!
年三十,猜猜老表吃了啥饭?
他爱吃红薯,过年了,买了一袋子红薯,大年夜,他就煮了一锅红薯轱辘吃。
后来,回来的某天,给自己的大闺女说着,眼里满是泪光。
好不容易熬到来年的春天,天暖和了,他着急回家。
让老二给他哥打个电话,自己想早些回去。
老大也在上班,媳妇也上班,孩子都上学了。他回家还是一个人在家。
大儿子一听他回来,也非常高兴。
回到了大儿子城里的家,心里感到非常的高兴。
到家歇了两天,一个人骑车就回老家了。
拿上自己在南方买的烟,回家给老伙计们分一分,再带上一兜好糖,回家给左邻右舍的孩子分一分。
家里的人都以为他去老二家,南方的大城市,见过大世面了。看到他,都亲热地跟他打招呼。
走到村口,他下车,见人就分烟,见孩子就分糖。
又和老伙计们坐在一起了,大家有说有笑,聊的非常开心。
这样的日子,才是自己想过的日子。
中午的时候,他没有回城里老大家。
本家的弟媳妇,非让他在她那儿,去吃碗手工捞面条,三丁面。
他一听,可高兴了!大半年了,终于可以吃到自己的最爱了!
三丁面,吃到了家里的味道,他弟媳妇说:
咱家的捞面条,太好吃了!在南边儿根本就吃不到这个味道的饭菜。想吃,做梦去吧!
他住在老大家,家里面整天没人,感觉也没意思。
他总想回老家住,老家才有他的一番天地。
他回老家住,儿子不放心。
尽管他稀饭面条都会做,但是她一个人在家,有个头疼发热的,大家都不知道啊。
最后,老大给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商量了。让老父亲去她们家里面住。
三个闺女家,他想住哪儿都行,想住多长时间都行,哪家都欢迎。这样比较方便。
老爹是庄稼人,自然喜欢乡下,住三个闺女家,他还比较满意的。
先去大闺女家,这是大闺女要求的。
在她那儿住些日子,想去别家了,随时走,随时来,都行。
换换环境,换换心情,只要他高兴就好。
吃了饭,去田野里面随便悠,随便转。
想吃啥喝啥啦,闺女做。乡下现在都有大超市,卖的啥都有。
就这样,每一年,他从南方老二那儿回来,就在三个闺女家轮流居住了。
三个闺女待她非常的亲。吃喝拉撒,照顾得非常周到。没有一点怨言。他感到也很高兴。
但是,时间长了,有了一些说不来的矛盾。
这不,二闺女家的公公,有点儿不乐意了。
他直接当着老表的面说:你养了两个儿子,都那么大本事,怎么成年住到闺女家?
都说养儿防老,养儿防老的,你怎么老是住到闺女家,这算啥?
他感觉亲家说的也有道理,没有反驳。
叹口气,扭头走了。
是啊,自己年轻时候就是盼着要儿子。
包括自己的爹娘,都是待自己儿子亲,而不亲自己的闺女,这他心里都很清楚。
可是两个儿子,长大了,确实都有本事了,都住进了城市里。
有一天,自己老了,躺床上不会动了,怎么办?
二闺女听说公公,当着爹的面说了不好听的话,直接找公公说事儿。
她大声回封公公:
现在儿子闺女都平等了,儿子赡养爹娘,闺女也兴赡养爹娘。
又没吃你的、喝你的,你有啥不愿意的?!
都是我们干的,这个家儿你当不了。你再当着我爹面说不好听的话,我跟你没完。
女婿也批评了自己的爹,这下子,老表感觉在他家住着,没意思了。
有他在,闺女一家人生气划不来,都是一家人。
所以他决定,还回儿子那儿去住。那儿毕竟才是,自己应该待的地方。
回儿子那儿住,他感觉也有点儿心里不得劲。
他们两口子都很忙,媳妇也从来没有给他过什么好脸色。
大概是上班时间长,上的吧?
回家来,从来没给过自己笑脸。城市的人,大概都那样,都不好相处吧。
想了想,他决定还是回老家住吧。
老院子,老屋子住着舒服。
自己又能做,又能吃,身体棒着呢。不求到他们眼皮底下,让他们烦。
就这样,他回了自己的老家。
把几年不住的老房子,重新收拾了一下,打扫得干干净净。
闺女给他买了新的被褥。并且还给他买了桌子、凳子。
把他的灶屋里面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买来了液化气罐、液化气灶,这些他都会用。
隔三差五,三个闺女轮流来看看她,给她买些吃的喝的。
住自己的屋子里,踏实,感觉这日子才是自己想过的。
天冷啦,老二打电话说让他去南方。
他摇摇头说,我在老家住惯了,今年不去了。有啥事儿了再给你说。
他去山里,砍了很多柴禾。
让老三闺女开三轮车给他拉回家,院子里堆了很多,他喜欢烤火。
就在他的三间破瓦屋里,一个破锅里,拢起了篝火。
整天都聚集着,一群老头老太太。
大家围着炉火聊着天,喝着茶。
在老家一住就是好几年,他还种了一亩多地,养了一只狗,一只猫,还有几只鸡。
狗,看家护院。猫,家里老鼠捉的精光。几只鸡,下的蛋,够自己吃。
庄稼收割的时候,他把三个闺女都叫来,给他帮忙。
他把麦子磨成面,给老大打电话,让他回来带面,说这面好吃。
同时,他也给老二寄去了面。
让老二做稀饭,蒸馍、擀面条都好吃。
他知道,老二最爱吃手擀面了。
他娘在的时候,回来总是吃手擀捞面条。
直夸娘擀的面条是全村一流的好,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面!
老表这小日子过的正自在舒服呢,没想到,发生了意外。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啊。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谁会没个灾没个难?这谁也说不了啊。
进入腊月里,三个闺女来的比较勤,三天两头都来跑一趟。
对老表一个人住家里,不放心呢。让他住闺女家,说啥都不去。
闺女们知道,老人都怕寒冬腊月,比较冷。
儿子一次也没有回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他回来了。
刚好两个姐和妹妹都来了。
她们来给爹洗洗床上的被褥,身上的衣服。把屋子里院子里,都打扫干净,再给爹包饺子吃。
姊妹几个坐下来商量。明年,老爹都80岁啦,平常不过生日,这个大寿得过。
人生只有一个八十高寿,大家想给他过,让他开心。
这是大姐提出来的,她一说,大家都愿意愿意。
当然啦,当儿子的没有理由反对,拍手赞成。
父亲的生日,刚好是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是一个非常喜庆的双日子。
儿子说,在城里大饭店定几桌酒席,让亲戚朋友都去,大家一起乐一乐。
老爹说,不用了。就在咱们家里面买些肉啦,菜啦,喊喊咱们亲戚朋友,都来聚一下,热闹一下吧。
城里的饭店,感觉太贵,不实惠,不如我们在家里面办。
这样有氛围,大家一起多坐一会儿,趁的亲热。
就这样说定了,到时候,通知老二也回来。
老爹过八十大寿,不能少了他。
结果,说了这事儿没几天,到了腊月二十八,悲剧发生了。
半夜里,老表起来解手。没想到拌住堂屋门口的门墙儿,一下子摔地上了。
半夜里,周围都没有人。再加上他住的这个院子里,大门紧紧的锁着。
他也起不来,最后在那地上,躺了大半夜。
第二天天一亮,他听到门口有人说话,他就大声叫起来。
两个年轻小伙子听到他的喊叫声,翻墙过来了。
然后给大儿子打了电话,大家把他弄到了医院里。
三个闺女,轮流伺候自己,儿子上班,媳妇连面都没露。
医生后来说,就是将来出院了,他可能要躺床上大半年才能起来。
这下子,姊妹几个慌了。这以后日子长着呢,怎么办?
老大闺女家娶了媳妇,生了三个孩子。她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没有时间在这儿伺候老爹啊。
老二闺女家也一样,也是娶了媳妇,生了两个孩子。
这第二个孩子,还在月子里。她也走不开呀。
老三家,两口子买了一辆大卡车,两个孩子上学花费也不少。她也不能来伺候爹,总不能把一家人,扔那儿不管吧?
老二儿子也回来了。
最后大家商量,一致通过,把老爹送到敬老院去,一个月多花一些钱,那会儿有专人伺候。
他们商量的结果,给老爹说了。
老爹两眼含泪,摇摇头说,我不想离开家,我不想去敬老院啊。
几个儿女站在床前,都不吭声了。
各自都是一家人,都得生活过日子啊。
可老表,养了五个儿女,到老了,落个进敬老院的下场?
他心不甘情不愿。
老表说自己养了两个儿子,还不如没本事,在老家种庄稼,守着自己。
一家人在一起,虽然条件不好,但心里高兴啊!
我想起,村里学习最坏的孩子,小学毕业,如今在老家娶妻生子,守着爹娘过日子,看上去,一家人幸福快乐!
有本事的儿子,难道真的不如没本事的儿子吗?
八十岁的老表,最终会被送到敬老院,他不同意也无可奈何。
因为,儿女都是一大家子,都要生活。
两全其美的办法,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