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云虽高,不如东海崂”,崂山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山。有幸在清凉的秋风中游历了一番崂山美景,赏秋韵、看秋景、感怀天地之灵韵、慨叹崂山之巍峨。
“崂山”最早见于《南史·明僧绍传》,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而起的,她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自古以来,历代的文人骚客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足迹,“峰插紫霄浓雾拥,岩封黄海碧波环。上清宫里千年树,梳洗楼前百丈泉。”两句便极清晰地为我们描绘了大美崂山的神秘和蜿蜒、广阔与辽远。
正值暮秋露华浓,崂山仿佛也是为了要好好过冬似的,裹上了一层如霞光般明灭可现的“金缕衣”,漫山遍野的金黄色叶子,简直就像是被大自然打翻了水彩盒的涂鸦一般,参差交错、灿如云霞,我不禁慨叹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阵秋风掠过,飒飒飘落的叶子追随着风向,打着旋涡在风中飘荡,随手捡拾一片黄叶,那清晰粗壮的纹路好像是老爷爷、老奶奶们干瘦的血管,虽然没有那种紧绷绷的活力,但却更增添了几分完全打开自己、让生命尽力绽放的沧桑之美,在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岁月的亲吻,时间的沉淀后,那一片片记录了风霜的树叶飘然落下,“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不是对生命最好的礼赞与讴歌嘛!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把手中的黄叶小心打理好,留作书签之用,它不仅记录了我在崂山留下的记忆,还提醒着我,对于任何事物都要学会保有见微知著的能力,体察分明,洞若观火,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井井有条,我们对生命、对人事才会有更多的包容与理解。
沿着山间的石板路拾阶而上,淙淙的山泉声从远处传来,节奏不疾不徐,颇有“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之境。谈笑间不知不觉中,已来至半山腰,在山石稀松处向远处眺望,那些嶙峋怪石已经将要淹没在漫天的云海当中,那一团团浓重的云雾游走在半山腰之上,伴着潺潺的流水和偶尔扑棱起翅膀划破静寂的鸟雀,我感觉像走进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山静日长、天高云淡,这真是一个静心养神的好去处,当穿梭于云海之间,我终于体会到王维的那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如诗如画的美景;我在畅想会不会有神仙会忽然伫立在山头,抿嘴浅笑,疏忽而逝呢?
及至相伴爬到海拔1133米的主峰巨峰之巅时,已经是中午时分,当站在山顶极目远望时,心中顿感大畅,我想辛苦半日终于站到了心心念念的崂山高地,一路攀爬的颠簸、困顿随着呼吸都一吐为快,一切的艰辛都是值得的,正如杜工部所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见过高峰的人,才会明白山海的雄浑厚重,那种气吞山河的挺拔之姿、那种无欲则刚的巍然静默,就是吸引众多僧道隐居于此,潜心修行的重要原因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崂山作为“海上第一名山”,是道教和佛教圣地,自古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胜,它雄峙黄海,是鲁东地区人民心中朝拜的圣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滋养当地百姓的不竭源泉,如久负盛名的崂山茶、崂山啤酒,均是崂山送给我们的天然甘泉,静品茗香,心境也会随之神游荡漾,早已与绵延的群山和高耸的古木融合在一处,静静聆听崂山的脉搏与呼吸,汲取天地之灵气。
来到崂山,必看崂山十二景,“太清水月”和“巨峰旭照”就是其中两大亮点,在太清宫看海上月出,真是别有一番情趣。清代文人林绍言有诗赞曰:“相约访仙界,今宵宿太清。烟澄山月小,夜静海潮平。微雨五更冷,新秋一叶惊。悄然成独坐,细数晓钟声。”站在山顶观看海上日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海阔天如盖,山遥岛似熊。轻波垂钓叟,旭日弄潮童。”就是用白描手法记录了站在山顶的所见,读来令人不觉口齿留香,余音绕梁。
崂山不语,时光悠悠,在沧海桑田里,人生不过是一日蜉蝣,而巍巍崂山却见证了太多世事变迁。人生所到之处,哪里没有风景呢?一片丹心,日月可鉴,铮铮忠骨,正气浩然,足以令人敬仰。时光最无情,历史都成了云烟,而崂山还在,故事也仍流传着,成为另一种永恒。
其实,一年四季的崂山都已美成一幅画,每一帧都值得被细细品味珍藏,走在如诗如画的秋景中,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心中不觉会感到某个部分被敲醒,泛起的点点涟漪就能把人生点缀的更加地丰盈,灵魂变得更加地轻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