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唠叨,从来就是最无效的教育,因为“孩子天生就不是来听父母话的”。
最近一段时间,小宝喜欢上了谷物加牛奶的早餐。给个小碗,她就能自己倒入喜欢的谷物以及牛奶,然后自己吃完,整个过程除了要帮她拿一些她取不到的东西外,全部是自己动手。为了鼓励她自己动手,我们还多次表扬过她,并告诉她自己动手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想吃多少倒多少”。
但特殊情况还是会发生。一天,我吃完了早餐,坐在一旁看着她自己倒的牛奶谷物。当吃剩下还有三分之一时,她突然说自己吃不下了。因为是她自己倒,所以之前就和她讲定了“吃多少倒多少”的规矩,因此“吃剩下”这样的情况还是第一次发生。一时间,我看着她,她也看着我,我立时就需要做出选择——怎么办?“吃多少倒多少”的规矩已经讲过,现在发生了倒多吃不下的情况,是不管她是否真的吃不下,坚持让她吃完?还是随着她把剩下的早餐另外处理掉?
很多没有孩子或者刚有孩子的父母可能不觉得这是件多么重要的事。但如果用心带过孩子,就应该知道吃饭问题,其实是孩子早期成长中的一件大事。吃饭的习惯问题,不仅仅影响着孩子能否好好吃饭,为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更为重要的是这份对习惯的坚持,影响的不仅仅是吃饭,还影响着孩子对习惯养成的认知和敬畏。一旦孩子对习惯养成失去了正确的认知和必要的敬畏,那么孩子成长的道路可能就要崎岖十倍、百倍、千倍。但同样需要正视的是,父母不能因为要习惯养成,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逼着孩子去做违背内心意愿的事情。这样的做法表面上看似把既定的规矩执行到位了,其实是在孩子内心种下了对规矩的憎恶和对父母的逆反。
现在,前一种“逼着小宝吃完”的选择,就是种比较简单粗暴的做法,因为凭着我对孩子的了解,小宝不会以“吃不完”为理由来拒绝吃早餐,因为整个准备食物的过程都是她自己决定着谷物的量。反倒可能真的是因为倒的时候感觉很饿,就多倒了一点,结果吃着吃着就感觉吃不下了,这是在成年人身上也会发生的情形。
那如果作出“另行处理”的第二种选择呢?可以是替她吃完,也可以是直接倒掉。这样做,其实是把“吃多少倒多少”的规矩完全放弃了,从明天开始孩子完全有可能不再把“吃多少倒多少”这个约定的规矩当回事了。当然还有种选择就是,替孩子吃完但同时再训孩子一顿,“严正”告诉孩子“下不为例”。然而这种方式,我感觉比直接替孩子吃完,然后什么都不说还要差。父母的唠叨,从来就是最无效的教育,因为“孩子天生就不是来听父母话的”。
到底怎么办?这是个问题。
给我思考选择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我几乎就在和小宝对视间做出了决定:“小宝是感觉有点饱了,还是真的完全吃不下了呢?”这句话让小宝选择,是因为通过我对小宝的观察,她并不是一点点都吃不下了,而是可能感觉有点饱了,再多吃一点完全没有问题。
于是,我接着问下去:“我们要不要玩个游戏,两个人一人一口,看谁先把剩下的一半吃光?”没有给小宝做问答题,而是继续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小宝一听,顿时来了精神,这样的做法应该是出乎她的意料,因此她马上就选择了“一人一勺”比赛着吃完的做法。
于是,我去拿了调羹,和她两个人真的是“你一口我一勺”,交替着把剩下的早餐很快就全部吃完了,这样既让小宝免除了被强迫要求吃完早餐的简单教育,也没有放任她养成“不吃就不吃”的习惯。但是,我同样担心,小宝会不会就此要求从今之后的早餐都要和我“比赛”呢?
果不其然,在随后的几天里小宝多次出现吃剩下早餐并要和我一起“比赛”的情况。由于事先有了心理准备,我也没有太惊讶,而是采用不同方式将这种“比赛”逐步减少并消灭。比如,我先是慢慢把“一人一勺”的形式改成“一人一半”,取一个碗把她故意吃剩下的早餐平均分,使“我和她一起吃”回复到“自己吃”的形式,慢慢消解减少她对于“一人一勺”这种吃饭方式的兴趣;其次,我从一开始就和她一起用牛奶泡谷物,两人分别吃并注意和她保持相同的进度,用实际的行动告诉她:不管是小孩子还是大人,“吃多少倒多少”的规矩不能破坏,包括在其它用餐时都要做到“吃多少盛多少”的规矩。
或许有的父母感觉这样的做法,简直是多此一举,既然最后还是要求孩子“吃多少倒多少”的,一上来直接就让她吃完不就行了?是的,强迫孩子把吃剩下的早饭全部吃完看似是对规矩的坚持而且更直接明了,但深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更多时候是父母“贪图”自己的方便,因为这是最不需要动用教育智慧的方法,但这样的做法毫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心理始终伤害;同样,直接帮着孩子全部吃完的方式可能会显得更“人性化”,但这同样缺乏教育智慧的做法,因为这是对孩子的“放任”和“纵容”。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感觉有几个细节需要特别注意把握。
首先是不管在“一人一勺”还是“一人一半”的比赛中,父母一定要秉持平等性原则,既不能贪图快而自己多吃一点、吃快一点,也不能为了变相让孩子多吃点,而自己基本不吃或者假装吃一点。在“一人一勺”游戏中当然还包括其它父母和孩子的亲子游戏中,父母应当保持与孩子的平等性,不要用成年人的“小聪明”来弄虚作假或投机取巧,一定要把自己降到和孩子一般大的心态和行为,来和孩子玩好亲子游戏。因为父母每一份的弄虚作假和投机取巧,孩子都能清晰地感受到。
其次是要正确认识到,从第二次的“一人一勺”游戏开始,孩子其实已经对游戏互动本身的关注超过了对吃饭的关注,很多时候她可能并不是真的吃不下,而是故意以“吃不下”来启动游戏。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注意不要再去训斥其吃饭问题了,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对吃饭本身完全忽略了,一心想的就是“玩游戏”。这个时候,父母去教育孩子往往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且不说效果不好,反而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同时,父母还应反思的是,自己在陪孩子玩游戏等活动中,是不是与孩子有足够陪伴和交流,孩子是不是缺乏“亲子互动”如果亲子游戏能够正常开展的话,孩子其实对“一人一勺”游戏的兴趣不会更大,这样就能把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吃好饭”上来,然后适时将吃饭的规矩及时给孩子固化下来。
因此,尽管看上去是一个“吃饭”问题,却需要用足够的智慧去解决,而这份智慧只能来源于对孩子更优质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