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份苏博志愿社学习之旅的行程终于敲定,这次将前往绍兴进行为期两天的参观学习,我有幸获得了这次的参与机会。
23日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各自从家里动身,前往博物馆集合。到达时时间尚早,馆前的大街上还没有几个行人,清晨的苏博,还静静地卧在那里。
7点整,集合完毕,伴着清晨的雨露,我们向古越之地进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国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酒的身影。2018学习的第一站,就是绍兴黄酒博物馆。
车行三百余里,在秦哥的一路风趣诙谐中,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这个绍兴之行的首站。下车就看到博物馆大门两侧矗立着的六个巨大的仿青铜器皿,觯,尊,斝,盉,壶,觚,都是古代盛酒、饮酒的器具。酒的境界高低从酒具开始。
进门后迎面是一幅两层楼高的大型书法长卷,上书晋代江统的《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 说的是古人偶然之间获得了酒这种神奇的饮料。从此,中国文化多了一份醇香。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我们走入酒史厅,了解不同时期酒的发展历史。
原来早在八九千年以前,黄酒的前身米酒就已经出现。水浒里的三碗不过岗,武松喝的就是米酒,如果是现在的白酒,武松早就趴下,变成虎打武松了。一张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堆积层照片,也证明那时百姓已经有多余的粮食可以去酿酒。当时的酒和酒糟都是混在一起的,所以古代先民制作的盛酒陶器,口部都很大,这样容易倒酒。
到了夏商周时期,开始有了青铜酒器,也就是我们门口看到的那些器皿。饮酒器上都有两个小柱子,官位高的用小杯,官位低的用大杯。想不到那时喝酒就尊卑有别,这种酒文化就这么一直流传下来。
仪狄是大禹时期的女酿酒师,传说她酿出美酒后敬献给夏禹,夏禹觉得确实好喝,一不小心喝多了,有点晕,他就认为这个酒喝多了要误事亡国,从此疏远了仪狄。虽然如此,仪狄仍被后人尊为黄酒的祖先。而杜康,则被认为是高粱酒的祖先。
黄酒从此出现。一幅酒字的演化图,展示了从最早的酒坛子模样到现在的酒字,中间经过加滤网,做麻醉药,被部落首领管理等等的变化,象形文字的演变生动的反映了酒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黄酒,按地域分八个流派,其中绍兴黄酒最是闻名天下。
无数人想要复制绍兴酒,甚至请绍兴酿酒师傅,用了同样的工艺和配方,但酿造出来的酒和绍兴酒口感就是不一样,这和水质有很大关系。
绍兴酒用的水来自于鉴湖,它是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发动民众修建的一个人工湖,据说湖下有一层煤炭泥,具有净化作用,相当于把有毒物质都吸附掉了,所以鉴湖水非常适合酿酒,这也是绍兴黄酒无法超越的一大原因。
绍兴黄酒按照含糖量又分四类,干黄酒(元红),半干黄酒(加饭),半甜黄酒(善酿),甜黄酒(香雪)。
绍兴人最喜欢的是加饭酒,入口香甜,滋味醇厚。而在花雕酒坛内装的陈年加饭酒,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花雕酒。
历史上许多名人雅士都和酒亲密无间,留下千古传奇的故事。
越王勾践的壶酒兴国和投醪劳师,王羲之的三月初三曲水流觞和酒醉兴起的《兰亭集序》,陆游的“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而著名的鲁迅先生,自己爱喝酒,连作品里的孔乙己都是和酒有关,“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几千年的文明岁月,酒文化早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绍兴人一生都和酒有关系,从出生三天的三朝酒,一周岁的得周酒,老年人做寿,订婚结婚,连秋收大丰收都要喝一杯,平时端午清明冬至过年,只要是个节日都离不开酒。而绍兴乡下把黄酒叫做福水,以至于孩子第一次剃头都是用黄酒,称作剃头酒。
著名的女儿红和状元红,就是绍兴人在孩子出生后,将酿造出的黄酒,藏在后院的桂花树下,等到孩子长大,儿女婚嫁时,取出宴请宾客。女孩的就是女儿红,男孩的则是状元红。绍兴人至今还有存储黄酒的习惯,酿酒数坛,泥封窖藏,博物馆的地下酒窖就成了他们的最爱之所。
初探地下酒窖,着实被震撼了一把,面前整整齐齐的排列着无数的酒坛,空气里都透着酒的甜味。时间沉淀在坛子上,显现出片片的白色霉斑。十年,二十年,甚至还有五十年的窖藏,年代愈久,愈是珍贵。
古龙说,酒有两种喝法,一种热闹,一种寂寞。当你跟一群人吆五喝六叽叽喳喳推杯换盏的时候,是热闹的喝法;当你一个人大半夜不开灯摸着酒瓶子靠在窗前,点着烟数着星星就一口酒的时候,是寂寞的喝法。
我说,还有一种喝法,在微醺之间,聊聊你我过往的故事,经历过的,没有经历过的。世事并不艰难,总会有人相伴。
所以。。。我有故事,你有酒吗?-----敬风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