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译序:
信念要从问题框架(关注哪里出了问题,是谁的过错)转向结果框架(关注目标和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
真正的成功表现为慷慨和感恩——你能对所得到所拥有的心怀感恩,又能够大方分享,才叫成功,两个特质缺一不可。
结论:
一、从“问题”框架转向“结果”框架
二、从“失败”框架转向“反馈”框架
三、从“不可能”框架转向“就像”框架
各种回应术模式给我们如下提示来做到这些:
- “重新标记”和“重新分类”我们的感知。
- 识别和欣赏不同的观点和可选择的世界观。
- 发现我们用来评估“现实”、形成信念、更新信念的内在策略。探索我们建立心灵地图、形成预期、确定原因、对经验和周围的世界赋予意义的方式。
- 认识我们的内在状态对信念和态度的影响。
- 跟随信念改变的自然过程。
- 更好的理解语言和信念对经验的不同层次的影响。
- 更加认识潜在的“思想病毒”和默认的假定与前提假设。
part 1 语言与经验
简单的话语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话语将限制性信念转变为提供更多选择的丰富观点。它们证明了正确的语言在正确的时间,是如何创造力量和积极效果的。
没有两个人、两种情境、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会在所有细节上完全一样。
哈姆雷特:事物无所谓好坏,是思考赋予它好或坏的含义。
每个人都有他/她独特的地图或世界观,没有谁的地图比别人的更“真实”或更“现实”。事实上,最有效能的人,是那些其世界地图能帮他们察觉到最多的可能选择和观点的人。他们察觉、组织和回应世界的方式更宽广更丰富。
我们关于自身存在的所有信息,都来自这些感官的窗户。有效的学习、沟通和模仿,都扎根于感官体验。
除了感官吸收的体验外,人类也有内部知识网络和由内在体验所构建的信息,例如“思维”“记忆”“信念”“价值观”“自我感”。我们内在的知识网创立了另一套内部过滤器,来集中和指导我们的感觉(也会对感官接受的信息加以删减、扭曲和归纳总结)。
“活在当下”是一种所有感官意识都聚焦于此时此地的外部环境的状态。活在当下,以及由活在当下所增加的感官体验,帮助我们充分觉察和享受生活,觉察和享受周围众多的学习的可能性。
我们的原生体验,才能为生活带来活力、创造性以及自身的独一无二感。原生体验要远比地图或由地图所能做的描述更丰富和完整。成功的人们,享受生活的人们,拥有更直接的体验世界的能力,而不是用“应当”体验什么或预期某种体验的过滤器来淡化生活本身!
一旦我们能够直接体验而不被判断或评估所污染,我们对体验的反应会丰富和有意义的多。
我的感悟:
用语言构建的体验,不是真正的体验。真正的体验在于感官上的真实冲动的体验。用五官和感触来观察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完整体验。而非使用语言和观点在脑海中带给我们的感受。或许这也能说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才是一种真正的完整感官体验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