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辽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才女,同时美貌也冠绝天下,但是却因为一首香艳的诗词而被错怪杀害,由此牡丹花下一抔土,一场遗恨叹九泉,实在是可惜。这位女子就是大辽国第八任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萧观音。
说到萧观音的故事,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不明是非的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一首极其香艳的诗词——《房中曲》,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针对皇权的时代阴谋。还有与其相关的几个不为人知,而且又没有任何关联的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就了一场令世人惋惜的冤案,直到现在也是令史学爱好者感到无限叹息。毕竟美貌者很多,但是才貌双全的女子还是少数,有也是令人怜爱,别说是死于一场冤案中了。更让人感到世事无常,鲜花易逝。
萧观音,一位才女,出身显赫,酷爱诗词同时又精通音律。因为其美丽而富有才华而深受耶律洪基宠爱,被视为江山不易的珍宝。但是命运无常,有些时候就是如此捉弄人。精通诗词的萧观音,因为诗词受到皇帝宠爱的萧观音最后竟然是死于自己所做的诗词上,生前冰肌玉骨的伊面佳人,死后尸体却被送返娘家,结局之悲惨凄凉,令人扼腕。实在生活就像走马灯,不知道什么时候灯就没了,黑暗遮蔽天空。
说到底萧观音悲惨结局的背后其实是权力的作祟,任何东西一旦染上政治,很快就会变得味道全变。古代中国,皇帝皇后是王朝双壁,虽然都是至高无上,世间至尊,但其实二者的关系却也是很微妙。一个为尊朝堂,统御天下,接受群臣的朝拜;一个是显赫于后宫,统御着纷乱而又暗流涌动的后宫佳丽。同样是至高无上,同样尊贵无比,同样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但也是如此,不是谁都可以当皇后的,皇后这个位置不是任何女人都可以当的,而这个位置也不是简简单单的皇帝说了算。更多时候,皇后是政治多方博弈的结局,具有极大的政治意味。
明朝有个皇帝想立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女人为皇后,即使皇帝再宠爱这个女子,跟大臣们讨论了多少次,但是大臣们就是不愿意,甚至乎以死相逼。这还是皇权集中的大明,在辽国当时的背景下,皇帝自然更是没有更多的自由。所以辽国历史上的太后大多都是萧家的。如果萧观音不信萧,没有这层背景在里面,那么自然当不上皇后。萧观音在萧家的整个家族里面,地位属于最显赫的嫡系,她是辽道宗的爷爷辽圣宗钦哀皇后(也就是道宗的奶奶)的弟弟家的女儿,听着有些绕,说白了就是道宗的姑姑。可见其地位有多高了。
出身贵族的萧观音没有辜负她的出身,长得一副倾国倾城的皮囊,拥有着不同于草原女子的美丽。《辽史》上说她“姿容冠绝”也就是相貌身材都超级棒,而且在文化上也是不输给民宋朝女子,善于吟诗作赋,对于诗词品类,有名诗人更是信手拈来。作诗作词之外,萧观音还擅长弹琵琶,并且将自己的诗词配上曲子,演奏出来也是极为有美感。娶到这样的女人(虽然辈分上是自己的姑姑,但在辽国并不在意),作为辽道宗又怎能不喜爱呢?宠爱到甚至后宫的的其它妃子哪里冷清接近一年,足可见宠爱程度。
花无百日红。后宫最不缺少的就是美女,并且更替频繁,在守卫的士兵看来,就像如今每年要举办的选美比赛,总会有光芒四射的新秀脱颖而出,迅速盖过前任的风采。色衰爱弛可以说是后宫自然淘汰的不二法则,皇上犹如大权在握的评委,可由着自己性子发挥。萧观音年界30,色未全衰,爱便先驰了。人似乎都有个怪毛病,在春风得意时,或许并不能深切感受到自己有多荣光,而一旦失去,又会念及昔日的辉煌。萧观音独守空房,只好与伶人研究音律以打发时日,每至夜幕降临,青灯相伴之时,想起那段倍受宠幸的往昔岁月,难免会触动心扉而伤怀落寞。
皇后只是一个带有荣耀性的封号,是古代女子所能得到的最高殊荣,虽然受到万千仰视,但也同时是一个枷锁。因为皇后是死的,但皇后作为一个女人,是个带有感情和主观能动性的生物。同时还是一个在感情和生理层面都有正常需求的女人,还没有断绝欲望,对于世俗的情爱仍然有着强烈的需求。
所以一旦失宠,没有了皇帝的宠爱,在皇宫这样的地方其实就相当于守寡。而且即使你再厌倦,在枯寂,你也无法离婚,只能自己独守空房,忍受漫漫长夜带来的枯寂。而长久的压抑对于一个女人来讲是一件极其的痛苦的事,无人沟通的背后是性情的变异,转而去寻求其它方面去代替这种扎心的枯寂,如有些人开始热衷追逐权利,用权利的快感填补这种真空。有些人开始置身事外,开始追求清心寡欲,用宗教来麻痹自己,如吃杂念佛,以此静心养性,繁华浮云过尔。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如此,毕竟女人获取权力是个艰难过程,极少人能达到这种权倾天下。至于吃斋念佛,又是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到了,毕竟人是有欲望的,特别在皇宫这种世俗极点的地方,更是难以静心。所以大多数的妃子最后都是郁郁寡欢,最后得病而死。
作为才女的萧观音自然与前几种道路不一样,对于权力,她不太喜欢,也没有这个能力去争夺,对于尘世,也仍然凡心未泯,吃斋念佛自然也不可能。萧观音的身上其实具有着中国传统文人身上某些共通的气质,如诗人理想化的浪漫气质,对于现实总是充满着自我的浪漫想象。
浪漫的萧观音对于皇帝是充满希望的,总是幻想着皇帝会念起旧日的情缘,怀念起过去的温柔岁月,然后与自己继续鸳鸯戏舞,重赴巫山。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萧观音只好寄情于诗词之间,并“被之管弦,以寓望幸之意”,谱上曲子,想藉此打动道宗。其最为著名的便是十首《回心院》的词,内容描写的多是生活琐碎、日常起居,词句文采斐然,感情细腻真挚,读来令人肝肠寸断。其中有“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是秋来辗转多,更有双双泪痕渗。”相思企盼之情跃然纸上;又有“铺翠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魂。”将独居深宫的寂寞,以及往日贪欢的快乐,勾画的淋漓尽致,读罢令人感慨良多;而“张鸣筝,恰恰语娇鸯。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又是多么的幽怨凄美,如泣如诉,让人不由得不为之叹息。
不过现实往往是如此戏剧的,萧观音以为自己的深情吟唱可以感动道宗郎,让耶律洪基回头宠幸自己。但是令萧观音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场乌云雷雨正在缓缓移动,准备在其头上下一场雷雨交加。当时的大辽朝廷已经在酝酿一场风暴,但是萧观音却浑然不觉,这场政治阴谋直接断送了萧观音的未来。
在古代,皇后要想维持自己的位置或者别人想废掉皇后,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就是皇帝是否宠爱,皇帝的宠爱决定着妃子们的地位,对于皇后也是如此。如果皇帝不宠爱了,皇后的位置自然也是摇摇欲坠。第二个就是皇后本人是否专权,有没有政治手腕,这个是两面的,你会专权,那么就可以维持自己的地位,但是如果你专权,那么别人就可以以此废掉你。第三个,就是皇后是否有可以继承大统的儿子,有了继承大统的儿子,这个皇后位置自然稳固非常。
当时的萧观音无疑三个条件都是十分危险的,首先皇帝的宠爱,萧观音显然是没有的。其次权力的问题,萧观音本人淡漠名利,对于权力不太热衷,在当时朝堂缺少话语权。第三个关于儿子的问题,萧观音生了一个儿子耶律浚。耶律浚自小“好学知书”,立为太子后更是“法度修明”,政绩斐然,受到朝中上下一致拥护。这便招来权臣耶律乙辛的嫉妒,耶律乙辛时任辽国枢密使,很得道宗宠信,一时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偏偏正直的萧皇后母子对他很不买账。
任何奸臣都怕贤臣也怕明主,作为奸臣的耶律乙辛自然也是如此。眼看着太子的威望日益增加,而且母子二人并不尊重自己,这明显是一个危险信号。所以耶律乙辛就开始谋划除掉萧观音母子二人,以绝后患。
耶律乙辛采用就是老套的文字游戏,借用诗词抹黑萧观音,从而实现自己除掉萧观音的计划。那么究竟事实是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