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纷争的时代,各国的纵横家出来推行自己的策略,但是很少人能得到国君的赏识。而孟子也是其中的一员,他和孔子一样也会在这个乱世中,推行自己的仁政,孔子的仁政理念是恢复周礼推行仁政,而孟子的仁政理念,就是我们所谓的王天下,那么他是如何在这个时代里面可以有理有据的去理直气壮的讲述自己的观点呢?而且国君的反驳,他也能一一应对。
因为孟子他所谓的望天下,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缺点,因为他可以将这个人政一度的再往下降,也就是从对君王本身的要求是要达到仁心,再到达到只要对自己与民同乐到最后只要接触最后的一个结果,也就是最后能让民能够生活的快乐这就是他所谓的目标,孔子也评价管仲说,这种私德虽然不太好,但是他能做到让百姓都能过得很好。虽然孟子所说的就是君王,不可能现在放下的,但是这种与民同乐,以民为本,民贵君轻,其实并不可能真正意义的实现,但是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君手里,只不过让民能够过得快乐,能够过得富足。所以这就是他能理直气壮的一点,也就是他可以嚣嚣,滔滔不绝的讲过来的一点。我也佩服他,在那个时代还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要是我则会当一个隐士去闷闷不乐,说天下怎么会这么乱,而不会去受着君王的气以及受着自己并不理解君王为什么要这样的心情去一次又一次的游遍诸国。他能够有这一颗心,能够让仁心外推,我认为这就是我非常佩服的一点了,并且他还能让自己的理想在一个可以随时处你于死地的国君面前去顶撞国君,去提出与君为轻的说法。他冒着死的风险,一次一次去推行自己的人生,如果是我面对国君那样的威压,我可能就会说的比较委婉,以及有可能就会磕磕绊绊的说不出来,这也就是我与他们的区别吧,当然他修炼人心去外推仁心,证明他对仁心的理解肯定要比正常人好,他已经完成了我们现在所谓的一种可能性,他在尝试着去继续修齐治平,而且是在一种乱世的情况下。那么在孟子这一个人,他所说的话中到底有没有能感受到的呢?
我认为大丈夫那一篇是我感受最深的,因为大丈夫我认为正常理解的大丈夫以及我们正常普通人理解的大丈夫就是有一股豪迈的气概,做事果断。而在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就和我们正常所谓的大丈夫不同,我认为以前的张仪那些纵横家,他们有勇气并且做事果断,他们也应该算是一个大丈夫,但是孟子却说他们只是一个依附别人的格蕾。所以在这一场是彻底对我的认知以及对大丈夫所说的观念有所改变的一句话。
不过我觉得我上一次作为轮值主席主持的会议其实并不太好,因为我们中有人对这一个规则以及这个个人奖评选本来就抱着不想评以及就不认同的心态,那是又迫于老师那边的威压,所以又必出选出来一个在没有老师这种情况下双方无法发生辩论,而我却无法制止这种行为,并且选出一个真正的丽人,最后不了了之,那么是否可以像孟子一样应对自如呢?也有可能这就是我和孟子之间有的区别。
有可能我对孟子关念也有一些不理解,就比如说天爵与人爵真正的关系,我认为天爵和人爵是完全可以分开的,并且现在的人爵是凭着民心来走的,我说这个命运就不可能出现差错,但是他毕竟还是处于一种外在的问题以所以可能人爵无法达成,但是我却发现天爵和人爵其实是绑在一起的,如果你能获得人爵,那么证明你至少已经得民心了,虽然这是在一个非常靠谱的政治系统下的。但是老师却说天爵和人爵其实绑的关系并没有我所想的那么多所以这里我还是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