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17
鹏卿老师系列讲座
灸法篇第二章:病退
1. 灸法,已沿用千年。要旨在其中之关键是火力必须均衡,作用不能中断。必须持续集中。火力总是时断时续,感传作用则不能出现。
这一平凡而又重要的基本环节未掌握,会使灸疗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
感传现象代表有排病反应,如果没有并非调理无效。每个人不一样,敏感程度不一样。仅仅是差别而已。
艾的药性都会向下渗透,驱除身体邪气。
灸的时候,关键是火力均衡持续。
2. 灸感,着灸时必须使热力均衡持续,并达到一定的作用量,方能出现灸感与感传过程。
一般来讲刺激越强,时间越长,次数越多,则灸感越容易出现。再加上在温暖安静的环境里,最好不看电视手机等;可以涂抹精油保持皮肤湿润,闭上眼睛使思想集中进入身体感受,灸感会更好。
传统艾条弹灰有时候会造成火力不持续。而艾灸仪在这方面有突破。
对穴位刺激越强、次数越多,思想放松集中等,对艾灸都会有加强。
但艾灸仪不能时间过短,否则体感、祛除病的效果都打折扣。至少要30分钟左右。不要吝惜时间,需要的时候甚至可以艾灸到一小时。
3. 灸疗疾病时,当气至病所以后,必须使病处为灸感所充满,方可发挥灸疗的最大作用。而当作用发挥到顶峰时,灸感即逐渐下降,不会再因热力持续而灸感不断。
关于得气,关于酸麻胀痛
患处是病理产物聚集的地方。艾灸患处可能会出现酸麻胀痛等现象,此为排病反应。好比艾灸找水源,遇到患处,气冲病灶,就会出现类似现象。此时不要吃药打吊瓶等方法去处理。
图:
最上面是皮肤表面,身体分表和里。病邪从皮肤表层,从毛孔(亦称鬼门)。邪气容易从体表入侵。若自身阳气不足,就不足以抵抗病气。病气进入的方向起初在体表,慢慢进入经络层、肌肉层、气血层、腑层到脏层。病邪一层层深入到身体由表及里,由轻到重渗透。
若有腰酸痛和手脚发麻病例,则属多疗程调理方式。酥麻是虚症,而久病必虚,时间久了,邪气必在里层。
如前节课程讲过的,痛灸到不痛,不痛灸到痛。
此病例可在腰处施灸,从表层向下渗透。当艾灸入里,会出现更痛的现象。艾草是纯阳之物,痛则为风寒湿等邪气。当艾进入身体遇湿寒之气,正气与邪气相冲,反而更痛。此时可加大艾灸,方可赶尽湿邪。
表症通常为痛,实症便不可怕。通过得病时间判断虚实,七天之内为表症,时间越长越为虚症,调理时间越长。
病进入身体时,由表及里,由肢体末端向身体里面渗透。比如胳膊被蛇咬后,病毒必定向心脏方向渗透。
病祛除时会从心脏退回到肢体末端。所以艾灸排寒湿时从末端排出去。
所以如果酥麻,由虚入实,由里及表,故调理后会感觉痛。故要加大艾灸。
关于痒:
有人不灸时没事,灸后却痒。此时是病退现象。比如刮痧拔罐后皮肤亦会感觉痒。如刀划伤后愈合阶段也会痒,是因为气至所致。患处愈合即新鲜血液和气血濡养的原因。
灸后痒还有可能因为风邪,风邪藏于皮肤之间。
比如老年人,皮肤常常感觉痒,原因是气血不能濡养皮肤。普通年龄的人如果痒,可能原因是运动后大量出汗,大部分人会吹冷风。出汗是排寒的状态,这时如果吹空调,毛孔会合,温邪与风被留在皮肤内,时间长了皮肤就会痒,表皮垃圾没有及时清除。
有人背后长痘,头上或者臀部小红包,原因多半是风裹褰湿在体内。建议拔罐刮痧,表皮微循环要疏通后,再艾灸。
关于脱发
原因:
1. 气凝血瘀,气血供应不上。水气耗散皮肤之热。(头皮上有湿气,非头油的状况。头发淋雨,逐渐气凝,便长不出头发。如石头上不长草,气血濡养进不去。洗头淋雨后一定要吹干。)
2. 肝血不足(发为血之余,头发与肝有关。肝藏血,先天贫血,发火造成肝火瘀结等。压力大伤肝肾。如化疗后脱发。发为肾之精华,发的色泽有关)。
3. 过食甜食(因为甜入脾胃,土克水直接表现在头发上)
调理脱发的方子:
桑葚、黄芪、白芍、枸杞、甘草、山药、山萸肉、制首乌加蜂蜜熬成膏状。早晚各一勺,滋补肝肾,健脾和胃。此膏方冬季食用最佳。
关于出汗:艾灸出汗排毒,阴阳调和,气机畅达。
但不要出大汗,灸肚子后如果表皮有湿的感觉或者微微出汗的感觉,就是气至的表现。
一般来讲,运动后或者天气火热时、快速吃饭等,易出大汗。
还有邪汗,盗汗等,手心脚心都是汗属病态汗。
邪汗原因:起因皆为正虚。如盗汗成因:正虚+邪阻
阳虚表现,睡觉湿枕头。睡觉时身体应该阳入阴。我们的身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比如掌心属阴,但温暖,因为阴中有阳;手背属阳,但却较掌心凉,因为阳中有阴。
晚上睡觉主阴,故阳入阴才有睡眠。若阳不能入阴,就失眠。阴制约不了阳。醒来后阳从阴出来,身体苏醒。
自汗:大白天流汗,也是阳虚。阴液应该在身体内却跑出体外,因为阳固不了表,故为阳虚。
还有孩子盗汗,多半晚饭吃太多,食积生内热。被子也不宜太厚。因为孩子阳有余阴不足。就象牛奶在婴儿阶段喝牛奶,便可以平衡孩子的阴阳。
出汗后怕风:阳气亏虚所致。补阳,灸大椎、命门、关元等。
只头部出汗:长期患湿病的人,出汗仅见于头部。项背强直,恶寒怕冷。在膈俞痰湿有瘀堵,刮痧后灸中焦,膈俞、命门、阴陵泉、地机、三阴交等。
不出汗:由于寒湿束表,阳郁不宣所致。为表寒。阳气出不来。还有人天生不出汗,毛孔汗腺小,汗量小。多半由于胎儿生产时造成。
关于中暑:
1. 阳暑,高温中暑,动而得之为阳暑。
2. 阴暑,突然受凉,静而得之为阴暑。
3. 伏暑,夏季中暑却不发病,秋凉之气激发冬寒更重
解暑方法:
1. 掐人中,不要立刻挪到阴凉处,否则热邪出不来。尤其不能到空调房。要喝温开水;
2. 拍肺经,搓或刮痧风池,风府和大椎;
3. 药食同源:马齿苋、西瓜皮(西瓜夏至后才吃。三伏天,西瓜解暑。夏至前食则太过寒)
花茶:栀子花、金银花、竹叶等都可清热解毒利湿。
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用于气阴两虚、心肺不足、汗多、气虚乏力、困倦、口渴)
关于发泡:艾灸拔罐后后穴位出水泡。是排湿表现,湿气重。发黄是有湿热。出水泡不要用针,错误。从皮肤下面,水泡边用消毒后的针扎一下,不破坏表皮,不会留疤。挤出水,等到二三次水泡不再出来后,表面涂薄薄一层绿药膏。不要涂艾灰。
烫伤,用石灰水拌麻油涂抹。
灸疮:在结痂5-7天后开始脱落有分泌物渗出(非感染),第二周左右渗出物最多,此期效果最好。第3-4周分泌物减少,开始愈合,效果停止。
发泡疗法的特点是作用持久,对穴位的刺激均衡。
发泡疗法对穴位刺激最好。但已经发泡的穴位不要再艾灸。愈合后再灸。
瘢痕:起坚硬疙瘩或是呈现暗紫色,是病根未除尽,仍需继续在原处施灸。瘢痕颜色灰白,平坦柔软,代表病退效果很好。
晕:药不冥眩,阙疾不瘳
阴阳正在调和,气血正在平衡。晕的时候可以停灸或者灸脚,下焦的穴位。由于大部分人上热下寒体质,可以先灸下焦,然后再灸上焦。
脸色变化原因:
脸白,灸后脸却黑。是身体在自我平衡的过程。病在好转时,五行相生。脸黄,灸后变白……相生的方向在变化,便是好转反应。
关于女性经期不正常
停经、不调、推迟、大量瘀血排出等。
代表女性自我调节过程。大部分人月经可能不正常。有推迟,不在月圆之夜来月经。体内有瘀血。
女性经期不正常,通常原因有二:睡眠和压力。
睡眠决定肝脏,肝藏血。身体先满足生理需求,才满足生殖需求。调整睡眠和压力。
关于痛经:致瘀血的因素
1. 因虚致瘀。多因久病消耗,损及脾阳和肾阳;
2. 气滞致瘀:指气的运行有郁滞,导致血液运行障碍。多因情志内伤,与肝失疏泄相关。临床多见胸肋胀满疼痛;
3. 因寒致瘀:气血受寒邪所侵凝结成块。
耗散阳气本身就是对气血的散失。如冬泳对于阳气不足的人不适合,腰酸腿疼的人本身就虚。
如果痛经、子宫肌瘤等,在三伏天,借天地之阳气,加艾之阳气。重灸关元等,一定有效。
长年风湿、风寒等排寒最好的时间。比冬季艾灸事半功倍。
三伏灸第一个推荐:25阴穴。命门到长强中间均分4等分,旁开每1.5寸,再旁边1.5寸。一共25个穴位,都在下焦。寒湿皆为阴邪,阴邪都有向下的趋势。寒邪易停留下焦。包括刮痧拔罐八髎等,25阴穴处理之后,再艾灸。越灸气色越好。时间可以相对长一些。
关元也要重灸。到第4章讲穴位时会详细讲解。一个关元穴可以讲差不多一个小时,专门讲解。
艾叶泡脚,祛寒。
主要下焦的问题基本都得到调理。
近端取穴。凡是与患病器官近邻的各穴,均有区域性的就近治疗作用。如头部各穴能调理头痛,眼睛周围各穴均能调目疾,腹部各穴均能调理肠胃,腰骶部各穴均能作用于前后阴及泌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