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记不清平遥是我到的第几个古城镇了,但却是第一个北方的古城。习惯了江南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看多了川西的高墙庭院阴雨深深,我确实无法想象古城之于北方,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直到遇见平遥,我才真正感受到中原古城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原来是那样的自然和流畅!
平遥是我心心念念了很久的地方,说不上为什么,但内心总是有一种向往,大概是因为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原文化的腹地。在我回来后不久,一位师长也去了山西,他写道:“为什么去山西?国家重点文保单位452家,全国第一。古代建筑、泥塑、砖雕、木雕完整程度和精美程度全国第一……地下看陕西,地上看山西。五百年历史看北京,五千年历史看山西。此言不虚。”这话说的很是中肯,也让我给心内的向往找到了归宿。
我尚在太原的时候,在网上预订的平遥客栈的老板已经给我发来短信询问到平遥的车次和时间,第二天又早早的在车站等我,从车站到客栈的一路上热情介绍与平遥有关的故事,入住之后更是送上地图和各种温馨提示,种种细节令初到平遥的我感受到了这个小城人民的热情和善良。不消说,一入平遥,它就给我留下了极佳的印象。在北方生活了一年多,北方人的热情带给我很多触动,生在南方长在南方,我一直以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就是南方人那般,不冷不热,若即若离,更多的时候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但是北方之行让我有了别样的感受,似乎在他们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都很相近,熟人也好,陌生人也罢,他们有一腔热情,在身边的人需要之时就会伸出援手。我特别欣赏这种热情,大概是见识了太多的冷漠,也或许是经历的一些无奈和无助却无援的尴尬。
平遥古城为一道完整的古城墙所保护,古城墙于明洪武三年,在原有的周长“九里十八步”的“旧城”基础上开始扩建,重建筑成“周围十二里八分四百、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门六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城墙已砖石包墙”的城墙。我第一次见到如此完整保留的古城墙,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中国很多城市原来都是拥有属于自己的城墙的,但是它们大多都湮没在了历史的风尘之中,有的是自然的消亡,但更多的是人文的破坏,令人心痛不已。所以,当平遥的古城墙完整的展现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我确实感慨良多,有有缘相见的幸运,有历经沧桑而得以保存的庆幸,也有对于其今后命运的担忧……在平遥的两天时间里,我无数次到城墙边上仰望,它大概有许多的心酸要述说,大概有许多的故事要讲述,只是我没有时间同它一起感受沧海桑田,没有机会同它一起经历风霜。我从北门登上城墙,沿着西线一直走到了古城的南门,城墙上的每一块城砖都诉说着曾经,而我抚摸到的是泪与沧桑的痕迹。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落在土黄色的城墙之上,唯美的场景令我原本就缓慢的脚步更加慢了下去,我多么想就让时间在那一刻停留,我能好好的思考一番关于古城的前世今生,即便是到头来如梦初醒,亦是一番别样的体会。
将离平遥前一天的傍晚,我在城内闲逛,出了南熏门看到一片开阔的广场,孩子们在那里尽情的玩耍,老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喝茶。我找了个凉亭坐下,背对城墙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群,从城内到城外,从城外到城内,那一道城门似乎成了可以穿越时空的黑洞,把现代的平遥和曾经的平遥隔了开了,但是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任意的穿梭,我从来没有在哪个古城镇有过这样的体会,大概这就是平遥带给我的最好的体会吧!我在南熏门外枯坐的时候,看到一个本地的年轻人带着他的一些朋友来看平遥,那个本地年轻人指着南熏门一带的城墙说,这是平遥古城的城墙看上去最雄伟的一段,只是因为时间太久了,很多地方已经非常危险,为了保证它的完整性,在城墙外修了一些土墩,虽然影响了美观,但是却能保护城墙。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满是自信,对于能够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古幽的环境中,他所收获的东西必然跟我们不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他的深爱,或者说整个平遥人民的深爱,这座古城才能焕发出新的能量,这些古城墙才能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得以完整的保留,哪怕是一些为了保存其完整性而进行了影响美观性的修补,那也都无可厚非,瑕不掩瑜。
在城墙之上,我俯瞰古城,平静而淡然;于历史之中,我远望古城,淡定而从容。但愿它就这么一直沉淀下去,再过几千年,当我们的后人看到它的时候,它依旧这般庄重而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