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文化的基础》(Leisure:The Basis of Culture)摧毁了20世纪工作至上的迷思,颠覆当今世界对「閒暇」的观念「伟大的哲学家以激发人们思考的方式传达观念,并展现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犹如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断激盪我们的心灵,尤瑟夫•毕柏正是这种风格的思想家。」
閒暇是一种灵魂的状态,
也是一种心灵的态度,
我们得以培养出洞悉现实世界的眼力。
一書出版於五十年前,但此書在今日的重要性和關鍵性,比五十年前猶有過之。
德国哲学家皮珀在《闲暇:文化的基础》中提到,闲暇“既是一种精神现象,也是一种灵魂的状态。它强调一种内在的无忧无虑,一种平静,一种沉默,一种精神的态度,一种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这指出了“闲暇消费”的本质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借由拥有的闲暇,去体验生命中的真实时刻。
哲学的最终本质——洞见和智慧。
要重觅哲学和神学之间正确关系的立足点,这是哲学家安身立命之处。
现代知识分子是否局限于某种神秘科学领域,过着扭曲而谬误的生活。
闲暇并不是工作的休止,而是另一种类型的工作——是一种具有人性意义的工作,好比节日的庆典活动。
闲暇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理论,而且是我们这一个迷茫时代的一种自然神学——现代科学和技术已经凌驾于人之天命的时代,哲学能够为我们做些什么。
天命(divine command)——正是从希伯来先知伊利亚到帕斯卡和克尔凯廓尔一脉相承而来的“沉静之音”,也正是他以其温和的方式告诉我们——心静而后能知。
工作和闲暇的截然分开,现代人视为理所当然,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把闲暇当成补偿性的替代品——从非人性的劳作中空洞而带强制性的逃脱——需要重寻回闲暇和沉思默想合一的生活。
如果我们继续膜拜机器,继续膜拜实用性的知识,继续膜拜年轻和常识性的性灵,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沦为一个奴隶社会。
在当今世界的各项罪恶中,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这是世界已经伤痕 累累,已经臣服于“工作神明(idolatry of work)”的脚下,只知不停运转而失去了目的感。
曾经盛行而如今被世人遗忘的古老哲学传统——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都是上天自有赐予的,而不是劳动赚取的,直观比推论更接近真理。
闲暇,乃是任何文化复兴的先决条件,其根源则是来自有闲和奉献的阶层。
为了人类生活更加完美,我们当中需要有些人去过“无用的”默关生活。现代中产阶级文明无法理解闲暇真正的意义和高贵的价值,因而沉思默想生活的观念早已失落,同时也就失落了人之所为人的观念。
闲暇是一种心灵的态度,也是灵魂的一种状态,可以培养一个人对世界的观照能力。
所谓闲暇,并不是懒惰,而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人们得以沉思默想并和外在世界和睦相处,心灵因而获得力量和滋养。”
日常语言丝毫不会牺牲人的哲学思想本质。
柏拉图的哲学是以对话的形式撰写的,柏拉图的辩证法便是对话的艺术;托马斯的哲学最重要的形式,便是与其他哲学家与哲学立场相互问答,其真正意义也在于对话。
现实生活中人的实践历程对话。
人们生活中早已忽略多时的生活道理——如何追求并利用闲暇,同时如何培养简单的哲学思维习惯。要借由拥有闲暇,然后去体验生命中的真实时刻,我们不必是哲学家,只要能掌握闲暇,即能感应人生的真理:不断去体验惊奇的感觉,然后怀抱希望,不停地摸索前进,直至走向哲学的本质——洞见和智慧。
你们要休息,然后认知,我就是上帝——《圣经》。
哲学的洞见和智慧
现代哲学之所以显得怪异而令人费解,其根源可能就是——哲学和神学脱了节。
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再也看不到什么深刻而值得专研的思想,我们根本就不再有哲学家——“伟大的哲学家都哪里去了?”
我们这个时代,每一门领域学术都变得越来越专业和琐碎,要掌握各个领域的学问似乎更加困难。
本书作者皮珀是一位天主教哲学家。在皮珀看来,哲学固有的本质就像是一种“长者的智慧”。
但解决哲学问题不会像是自然学的问题那么单纯,答案不会只有一个。
人们总是感觉哲学观念老是充满让人摸不着边际的高深学问,不是哲学家天马行空式的冗长喃喃自语,就是大谈跟我们实际生活扯不上关联的抽象道理。哲学指示我们思想上的迷津,点出我们生活行为上的盲点,缓和我们存在的痛苦——人生是痛苦的。
就20世纪的西方哲学而言,这本书比不上伯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实践》那般有伟大的创建发明,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不在于创建发明,而在于指陈历史上曾经盛行但如今却为人忽略的哲学事实——闲暇的观念。闲暇曾经是古代人最为珍贵的哲学概念,更是高贵文化的根源和基础。可惜今天这种观念却不知不觉中被工作至上的观念消失殆尽了。工作至上让我们的生存世界沦为庸俗空洞——忙碌的没有闲暇去思考人生的一些严肃的问题,也不会反省自己如何火灾这个世上——人活着除了忙碌的工作之外,意义在哪里?
《黑客完结篇》中——“存在并不具有意义,意义是人杜撰出来的”。人们需要利用闲暇时间来创造人生的意义。
闲暇是一种寻常人的哲学,是一种生活的观念,但闲暇不是休闲,也不是玩乐,更不是懒惰的代名词。
传统根深蒂固的勤勉观念告诉我们,工作是神圣的,是人赖以安身立命的必要生存手段,人类的文明乃是借由大多数的共同努力工作所造就出来的。
人的存在并非仅是为了工作,工作只是手段,闲暇才是目的,闲暇能使我们完成更高层次的人生理想。闲暇乃是文化的基础。
中世纪把人的智力(认知能力)分为两种:(1)理性ratio——其特点是擅长推论思考和抽象思辨;(2)理智intellectus——擅长表现“简单观看”的能力。
哲学家和诗人一样,都在创造“奇奥”——令人惊奇的经验。
柏拉图——众神为了怜悯人类——天生劳碌的种族,就赐给他们许多反复不断的节庆活动,借此消除他们的疲劳。
闲暇已被现在“工作至上”的无闲暇文化所遗忘。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人活着不只是为了工作,但是人却必须为自己的工作而活着。”
另一种论调——我们工作是为了得到闲暇。
亚里士多德:“我们闲不下来,目的就是为了能悠闲。”
早期基督教义中有“默观生活”。
努力就是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