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刚刚写过与“缘分”相关的几篇小文章。作为一个比较看重情感的A型血杂食动物,容易被打动并不奇怪,因此对于每次旅途中的交集总会有所感触,是所谓“百感交集”。
本次只身一人来成都参加这一场全国会议,原本并没有做好收获多大的准备,因为本身所学緣故,且讲授的内容大抵是自己熟悉的营养学专业相关内容,虽说也对新的理论感兴趣,但参会的目的与其说孜孜不倦的求学,倒不如说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者“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换换脑子更实际一些。
会务组安排的居住条件算不上好,可能是参会人员较多的原因,住间明显是将“大床房”临时拆分成两张床的“标准间”,因此床铺稍显窄小,这对于住惯了大床,睡觉姿势恣意夸张的某人,第一晚就在半夜掉下床的事件——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身外之物,皮肉之苦,毕竟小事,不值一提,聊作笑谈。可贵的是邂逅了天涯海角来相逢的同屋,一名年轻的医生。
每当初见,我必定不会是一个极度热情的人,只保持着客气有礼的距离。间或挤进感官的信息告诉我,这是一个年轻的父亲,有一个尚未断奶的女儿,每当他跟家人通话或者视频,我都尽量离开,把空间留给家人,免得他不好意思。
逐渐增多的交流,我惊喜地发现,这位年轻医生的思维意识和认真态度令人感觉耳目一新。作为一名西医院校毕业的医生,并未深入学习“中医学”知识,只因在实习期的见闻,让他相信中医的力量,或者说中医的“神奇”,并坚持用自己的所知去帮助患者。就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钦佩。
通常我们愿意用“专业”来形容一个技术型人才,专业,来自于对业务的精熟、对学术的追求,学术思想的活跃。对于相关专业,能有涉猎最好,即使并无深入研究,也应该有谦卑的态度,宽容接纳,而不是排斥异己。毕竟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无法总是用自己所秉持的所谓”科学“解释所有自己不明白或者完全陌生的学科,这时候虚心缄默可能是最好的态度。
多年来,医路上见过了太多的态度,包括不理解甚至误解,如果这些来自不了解医学的患者并不奇怪,但遗憾的是更多来自医路中的”西医“同道,不能不说令人遗憾。最初还解释、争辩,可基本理论体系的不同,无法建构相同的上层建筑,于是,知难而退,渐渐从年少时的激昂,变为今天的容让:你不知,我讲给你听,你不信,不再解释,不求你接纳,且让我接纳你好了,包括接纳你的无知。
当然,不否认许多西医专家的“专业”,见多识广,自然经验丰富。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听不得不同的声音,容不下异己的存在,只能说“修为不够”,仅此而已。
一不小心就扯远了,再回来说今天的“邂逅”。俗话说,”高手在民间“,以及”后生可畏“,这都在提醒我们,不要做”井底之蛙“,更不要”自视过高“,身旁左近说不定就有高人。这个年轻小伙的认真、专注、容纳,令他堪称“专业”,假以时日,必为良才。
邂逅,与老友的遇见不尽相同,定无法有意为之。所以,每次邂逅,皆是惊喜。这也就是旅途的美妙之处,不妨收起行囊,随心上路,沿途用心发现,邂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