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自在欢愉

——再读《醉翁亭记》有感
这是一篇读了无数遍,教了无数遍的课文。但每一次的教学,总不想重复过去的自己,因此如今再读此文,又多了几分感慨……
《醉翁亭记》中大量的“而、者、也”等虚词,让文章读来语气舒缓自如,韵味十足,那么本文的内容实质是否与之相符呢?
全文以“乐”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饮之乐”、“众宾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乐”如此之多,那么,“乐”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
作者写“游人之乐”:“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滁州的百姓,就个体的生命而言,心无挂碍,才会不由自主唱起歌来;不在意争先,才会走走停停,悠闲自在。就群体的生命而言,他们扶老携幼,全家动员,热热闹闹,和谐欢乐。他们倾城而出,万人空巷,才会有“往来而不绝”的盛况。自在、和谐,是欢乐热闹背后的本质。而这一切又跟太守的治理密切相关。太守贬谪滁州,实行宽简政策,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赋税减轻,衣食无忧,尚有游山玩水的兴致。
百姓自在欢乐,那些跟随太守游玩的宾客们呢?“宴酣之乐,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宾客们跟着太守,没有丝毫的拘谨局促,而是个个自我放飞,下棋的下棋,投壶到投壶,玩得不亦乐乎。酒桌上觥筹交错,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里没有尊卑的界限,没有长幼的秩序,有的只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想做啥就做啥,想怎样就怎样,生命何等自在畅快!
再来看看林中的鸟儿们。“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仅“鸣声上下”四字,就将鸟儿上下翻飞,自由自在,叽叽喳喳的欢闹场面活画出来了。
行文至此,发现不管是游人、宾客还是禽鸟,他们欢乐表象的背后,都是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啊!
那么太守呢,他快乐吗,他自由吗?太守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我想这“其”字,既指游人,也指宾客,还指禽鸟。他们的快乐,太守都懂,他感其乐,亦“乐其乐”。但是,太守的快乐又不止这些,太守还有“山水之乐”。太守用大量篇幅描写“山水之乐”,从“环滁皆山也”始,太守遥望群山、西南诸峰,皆美不胜收。尤其琅琊山,“蔚然而深秀”,满目青绿,怡神养性。“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其外形之灵动,声音之悦耳,亦令人欢悦。“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可赏景,居高临下,一览众景;可饮酒,宾主尽欢,“饮少辄醉”。太守的“山水之乐”,是将自己融于自然,自然的光色声影最能安抚人心。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太守“山水之乐”是偶尔有之还是生活常态?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太守从早至晚,从春至冬,徜徉于山水之间,领略春之“香”、夏之“秀”、秋之“洁”、冬之“落”,流连忘返,悠哉乐哉!太守在处理政事之余,把整个身心都投放到了自然之中了。
但是,太守因此而没有忧愁了吗?我想太守还是有的,“苍颜白发”出卖了他,太守遭受贬谪,政治失意,难免忧伤。而一个成年人的快乐,很多时候不是没有忧伤,而是如何安顿忧伤,化解忧伤。“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酒何尝不是一个妙招,但若只是沉迷醉酒,最后难免走向沉沦。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是也。太守没有“愁更愁”,是因为他走向了自然山水,将人生的境界走向了开阔和明朗。同时他也走向了黎民百姓,让人生的格局走向高远和大气。在自然的怀抱中,他收获了广阔而持久的快乐,在游人的快乐中,他收获了“忘我、无我”的自由。
所以,自由在高处,快乐在高处。太守之乐,既丰盈又自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