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8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晒出建院两年“成绩单”:日门急诊量近3000人次,药占比为27.46%。
“对于一家初创医院来说,前三年是关键,因此2017年是清华长庚的‘拐点’,医院会继续秉承行胜于言的精神,争取将医院早日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临床医学重镇。”董家鸿说。
全院药占比27.46%
开业仅2年,清华长庚医院探路医疗改革成果初显。尤其在践行“合理资源调配、全流程的成本调控,获得效益/耗费最大化”的“精益医疗”理念中,取得明显成效。据董家鸿介绍,目前全院药占比27.46%,连同门诊、住院次均费用,数据均低于北京市属公立医院。
“低药占比得益于医院践行‘精准医疗’理念。”董家鸿曾告诉健康界,在保证患者医疗品质的同时,医院通过严格全流程管控药物、耗材和不必要的检查,切实节约了大量费用。
董家鸿称,患者在医院的花费主要集中于药品和耗材,医院通过这部分利润来支撑发展,包括支付员工薪酬、设备更新等,而医改就是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包括手术费、诊疗费、护理费、住院费、床位费等在内的价格,取消“以药养医”这个痼疾。
与医疗服务价格紧密相关的是医护人员待遇。董家鸿特别提到,2017年内,清华长庚医院将整体调整内部绩效考核机制,总体目标是让医生的服务能够在薪酬上得到体现。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地处亚洲最大社区——天通苑地区,该区域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总数将近百万,从服务人口数量角度看,清华长庚并不会缺患者。
据介绍,清华长庚医院去年扩充了医务人员队伍,院内的全职医师大部分具有海外留学以及进修经历,引进的医师队伍包括海外人才以及来自国内知名三甲教学医院的各医务专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目前,医院总共开放科室40余个,每日门急诊量近3000人次,各科室门诊和手术量都得到了提升。数据显示,在开通医保的情况下,医院的门诊量、急诊量和住出院情况比2015年增长100%至200%。其中住院患者半数以上来自外地或国外。
力推“整合式医疗”
开业仅2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在医疗技术发展上创下多个国内首例、世界首例,比如,进行世界首例体外肝切除,自体余肝移植联合肝上腔静脉移植重建根治终末期肝包虫病;骨科成功实施世界首例骶骨巨细胞瘤患者实施切除肿瘤,并植入3D打印个体化适型假体术;国内首例膝关节置换术后FelixIIB型胫骨假体周围骨折手术等,均为医院践行“精准医疗”的典型代表。
“整合式医疗”也是清华长庚医院推进医改措施中的重点。
董家鸿表示,医院从急诊、门诊到手术,均践行整合医疗模式。以2016年5月成立的“心脑血管病救治中心”等综合急救系统为例,为京北地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开通急救“绿色通道”,打通神经中心、心脏血管中心、急重症中心、医学影像、检验、信息资讯、介入导管室,以及医事、财管、后勤等临床及行政部门,中心成立不到1年,进入绿色通道的脑梗患者100余例,其中28例达到溶栓指标,平均52分钟内完成溶栓,低于全国72分钟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