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名家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素有好文章不是“写”而是“改”出来的说法, “文章不厌百回改”言之有理。
宋代吕本中在《童蒙诗训》中说:“文字频改,功夫自出。”意思是文章要做出功夫,必须认真修改。
结合当下的自媒体写作来说,笔者有时候写作急就章,写完之后没有认真审读修改,发布以后才发现差错,不得已撤回修改后重发,直接影响到平台的推荐和阅读量。近来看过几篇古人或说是古代名家重视并认真修改文章的轶事,颇有启发。
有人说,修改文章只是初学者和普通作者的事,对于名家则是多余的。因为名家出口成章、一气呵成,写作的本领已是炉火纯青,其作品当然不必反复修改。
其实不然,自古以来,许多有名的文章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名家愈负盛名,写起文章来就修改得愈勤。
孔子在鲁国写的东西,大都有别人参与修改过,特别是他的学生子游、子夏等人的笔迹,往往混杂在孔子的手书中,说明他们师生写文章经常互相改定。
三国时,曹魏的陈思王曹植经常对人说:“我一贯喜欢别人指摘我的文章。只要指出来不完善之处,我就及时修改”。他的幕下有一个文人名叫丁廙,每逢写好一篇文章,都要请曹植修改润色,但曹植觉得自己的才华不如丁廙,总是婉言拒绝。
有一次,丁廙又草成一篇文章,拿去请曹植修改。曹植还是拒绝不从命。丁廙说:“你有什么可顾虑和为难的呢?文章的好坏,自有我作者负责,后世有谁知道你曾修改过我的作品呢?”曹植认为丁氏的话很有道理,并引为美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风,绮靡浮诡。当时北齐有一位著名的学者颜之推,常常提醒他的子孙:“我们家世世代代,文章都写得极其典正,不同于现在的流俗,你们可要记住呀”。
为了让子女树立良好的文风,他谆谆告诫说:“学习写文章,要先同亲友们商议讨论,写出的东西要征得他们的意见和评论以后,才能拿出去,一定要谨慎,切勿以老师自居,骄傲自大,以致引起旁人的讥笑”。
唐代诗人频改诗作的事例更多。杜甫写诗,总是吟了又改,改罢又吟,一首诗要修改多次,所以他说:“新诗改罢自长吟”。
杜甫善作律诗,格律诗的用字至关紧要,几乎每个字都须耐心琢磨,仔细玩味。恰如老杜诗句“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虽然有些夸张,但说明杜甫在诗的每个字上都下了苦功夫。
同是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在诗句“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的用字上反复斟酌,已成为传世美谈。
白居易苦改诗文的言行也很典型。他为了写好文章,经常废寝忘食,其认真态度和用功精神十分可取和效法。白居易还指出了一般写作者的弱点,并“对症下药:“一般人作诗文,总难免自以为是,舍不得割爱,因而往往失之于枝蔓繁多,同时又不能分辨自己文章中的妍蚩,所以必须交给公允而不讲情面的朋友去讨论、消夺,然后方能繁简得当,安排适宜”。
宋代文人对修改文章也很重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每草成一篇文章后,就要先贴在墙上,不时加以修改消补,有的作品到后来竟被改得不留一字。
他不但自己勤修苦改文章,还虚心地欢迎别人批评。对中肯的意见,立即采纳、照办。他在写《史炤砚山亭记》时,他的朋友章子厚认为其中“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一投汉水”一句音响节奏欠佳,宜改作“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欧阳修觉得有理,便高兴地采纳了。
鲁迅在谈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综上所述,古往今来的名家大贤,尚且都如此注重文章的修改,我等一般作者,不论所写的文章是否重要,写完之后修改几遍并不多余。也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可望写出好文章,练出真功夫。